附圖為清代中期(乾隆末至嘉慶期間)精製的銅水注,屬不多見的珍品;收藏家皆另眼相看。其獨特之處,一是造型與別不同,似寫實卻帶誇張。鵝形趣怪,長頸彎曲,背馱小水甕作盛水用,鵝喙吮起作「流」;雙翅、長頸和小水甕鏨凹凸花紋,精緻古拙;軀體、尾部與足部素面無紋飾。
據筆者所見所知,此一造型可說源自漢代,至乾隆時期較流行。曾於博物院目睹乾隆一鳧壺,禽鳥乃曲頸鵝形,為銅胎掐絲琺瑯製成,工藝精湛。其造型與附圖「錯金銀」珍品大體相似,但線條較工整,背上小水甕較修長,且有高蓋與提樑,而非小把手,予人古雅之感,卻不是帶誇張的趣怪風格。
猶記得於另一博物院,曾見漢代遺留至今的朱雀銅燈,其造型雖然是較高身修長的朱雀,並非鵝,但彎頸翹尾,喙銜圓環凹槽形長燈盤,造型奇特,可說是我國古代造型藝術的先驅。其精緻古拙與附圖清代銅水注有異曲仝工之妙,而朱雀在漢代乃象徵祥瑞。
附圖銅水注另一特色,是活用古代「錯金銀」工藝技術,發揮淋漓盡致,春秋戰國時興起此一細工裝飾方法,乃用金銀絲或片,嵌進銅器表面,構成紋飾,用「錯石」(磨石)錯平磨光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