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前本地有一單新聞,那位先生說了一句話:「最後,我決定不乘火車,乘地鐵。」
火車,地鐵,這是舊時代的語言,但大部分人都仍然掛在口邊。火車,指的是東鐵線,由紅磡到羅湖;地鐵,指觀塘線、荃灣線和港島線。以前,火車和地鐵分由兩間不同的公司營運,靠九龍塘站做連接,後來兩間公司合併,把名字也統一為「港鐵」。
公司合併,把兩個名字合而為一,是現實而正常的事。也許有人會為市民改不了口而煩惱,但深深烙印在香港市民心裏的名字,其實不必改:一個城市的現實與文化,從來都不需要同步,甚至分別越大,越有意思:現實的變遷,代表城市的發展;植根在市民心中的一套文化,代表城市的內涵。
噢,一句火車地鐵就有內涵?不,這是我們記憶的代表,喚回被稱呼為火車和地鐵的年代,這個城市的點點滴滴。現在的你和我,是過去的塑造,也許儲存的記憶不一樣,但都走過了相同的路。而當一大班人都意識到自己是怎樣走過來,一個城市的文化樣貌,就自然形成。
然後,我們會更願意,為這地方的美好,做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