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鄔勵德在訪問中憶述戰爭歲月
前港府工務局局長鄔勵德因大坑道勵德邨而留名香港,但有關他的過去和經歷,卻甚少人知道。最令人驚訝的是這位人物仍然健在,且剛度過一百零四歲生辰。網上雜誌《城市日記》策展人黎穎詩去年在倫敦訪問了他,記錄了他對香港的回憶,包括三年零八個月在戰俘營的歲月。
鄔勵德雖然年紀大,但頭腦仍然清晰,在錄像訪問中可見他對往事記憶猶新。一九四一年戰火迫近香港時鄔勵德任職工務局,二十九歲的他加入義勇軍,駐守鴨脷洲山上,協助英軍防衛香港。當他得悉香港已經投降,即與同袍合力將槍械毀壞,掉下海中。之後他被日軍關進深水埗戰俘營,其後轉往馬頭涌亞皆老街戰俘營。為了令自己有事可做,忘記憂愁,他努力學習中文,結果可以靠翻查字典來閱讀中文報章。
日本投降後,鄔勵德走出戰俘營,感覺滿目瘡痍。他憶述,馬路上堆積樹枝,無人清理,汽車大多被運回日本,只剩下單車作為交通工具。戰後內地人湧來香港,人口激增,政府無力解決居住問題,任由他們在街旁或山邊蓋搭寮屋,連樹上和山洞也住了人。
由於受過集中營之苦,鄔勵德對居住環境有一番體會。他重回工務局工作,倡議設計人性化的房屋,但當時政府未有計劃興建公屋,反而一九四八年成立的房協率先採用他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