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抱怨說,養一個孩子,需要投入大量金錢,孩子就像一個可以吸金的無底洞,彷彿永遠都填不滿。假如把養育孩子當成一門生意來做,恐怕會是一門虧本的生意。然而,也許孩子的成長,最需要投入的並不是金錢,而是你願意花在他們身上的時間。
麗莎是一位剛剛從內地移居到香港的女子,她有一個剛上幼稚園的孩子。他們家的經濟窘迫,一家三口只能勉強餬口。通常經濟困難容易讓一個家庭被愁雲籠罩,但這個家庭卻不同,她的孩子也不覺得自己出生在一個窮困的家庭中有多痛苦,反而在精神上無比富足。
香港的孩子一般從幼稚園時期或者更早就開始學習英語,從內地來的麗莎的孩子跟不上香港幼稚園的英語課程,本身也是大學畢業生的麗莎就決定自己幫孩子一把。她先用認讀卡片的方式,讓孩子熟悉了二十六個字母,然後就和孩子一起讀英文故事書。親子伴讀是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許多父母都會採用,然而麗莎與其他父母的不同之處在於,她肯花更多的時間和更多的心思在親子伴讀這件事上。
她喜歡和孩子一邊讀書一邊畫圖畫,一起手繪製作只屬於他們自己的圖書。他們用的是普通的A4紙,用的是普通的顏色鉛筆,卻付出了不是普通的耐心。在孩子毋須上學的時間裏,她就和孩子慢慢看書,慢慢畫,一起決定畫什麼,一起畫,一起塗色,一起學習英語。就這樣,隨着時間的積累,她的孩子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一天天地濃厚起來,一年之後,她的孩子成為了全班英語最好的孩子。
麗莎說,這個過程中,他們收穫的不僅僅是英語成績的提高,最重要的是母子關係更加親密融洽,良好的親子關係讓一切教導都變得比較順利。
也許父母子女之間,重要的並不在於你們一起做什麼,而是在於為什麼一起做事情。美國的著名育兒專家希爾斯夫婦(William Sears and Martha Sears)就曾經強調過,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你與孩子建立起親密的關係比採用所謂正確的技巧更加重要。
前些天看了一部新加坡的舊電影《爸媽不在家》,時代背景正是亞洲金融風暴的那幾年,經濟蕭條,失業率大增,幾乎人人自危,主角家樂的家庭也憂心忡忡,濃重的化不開的抑鬱感在一開始就為這部電影定了基調。
家樂是一個十分頑皮的孩子,影片一開頭就是他在學校犯規,被通知家長帶回。他的父母工作繁忙,幾乎沒有什麼時間管教他,他的母親只會在他每次犯規的時候衝着他大吼以及辱罵他,更沒有時間陪伴他、了解他。
家樂的父母請了一個菲傭來幫忙照顧家樂,家樂雖然一開始不接受,但日漸發現菲傭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好夥伴,讓甚少父母陪伴而孤獨的他得到安慰。有一次,因為有同學在家樂的面前辱罵家樂家的菲傭,家樂就和那同學打了一架,這件事後果嚴重,那位同學受傷入院了。菲傭祈求學校不要開除家樂,不開除的代價卻是當眾承受體罰。新加坡法律容許合法的體罰,在全校學生面前,家樂毫不猶豫地走上講台,扶着桌子,接受老師合法的鞭打。家樂的母親只覺得這孩子太丟人,從不曾問一句孩子為啥與人打架。
最終,因為經濟狀況的惡化,菲傭也離開了這個家庭,在家樂父母眼中,這個一向不近人情、難以管教的孩子,手攥着菲傭的一縷頭髮陷入說不出的難過中。而家樂的父母在整部影片中都在為生計奔波,無暇顧及家樂的心理狀態。這部電影曾經獲得二十多項電影大獎,大概是由於刻畫現實深刻和表現人物情感細膩豐富的原因吧。
但是這部片子讓觀看的人感到十分壓抑,它似乎傳遞出一種如果經濟不好,就一切都不能好的資訊。然而,我想,有沒有一條路是在經濟窘迫、絕望和無以為生的情況下,仍能讓子女快樂生活的呢?此文一開頭,麗莎的故事可能正好是個反例。在香港房租極高的情況下,麗莎一家生存不易,一日三餐都未能吃飽,但是卻讓孩子精神富足。
假如你真的沒有錢,至少你還有時間,如果連時間都不肯花在孩子身上,就不要說孩子頑劣難養。
然而現代城市中的父母卻寧願花錢在孩子身上,也不願花時間在孩子身上,這豈不是本末倒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