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陶淵明獲徵辟一事\顧農

時間:2016-10-01 03:15:47來源:大公網

  陶淵明曾被稱為「徵士」(或「徵君」),這是因為他歸隱後曾得到朝廷的徵辟,有可能重新出山為官,儘管此事沒有實現,但他仍然被稱為「徵士」─在野的士人能得到朝廷的徵辟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最早以「陶徵士」稱呼淵明的是顏延之,他在誄中提到:「有晉徵士潯陽陶淵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又道:「有詔徵着作郎,稱疾不到。春秋若干,元嘉四年月日,卒於潯陽縣之某里。」(《陶徵士誄》,《文選》卷五十八)關於陶淵明何時被徵,這裏說得比較含糊,似乎尚在東晉,又似乎是晚一點的事情,離他去世好像已經不遠,而這時已經是劉宋王朝了。

  沈約《宋書.隱逸傳》為陶淵明立傳,則明確記載:「義熙末,徵着作佐郎,不就。」義熙是東晉的年號,凡十四年。似此,則陶淵明確乎是「有晉徵士」,同劉宋王朝無關。

  但蕭統在《陶淵明傳》中說陶淵明榮獲朝廷徵辟一事係於他去世的那一年:「元嘉四年將復徵命,會卒,時年六十三。」如此,則是新興的劉宋王朝請他出山。蕭統是第一個為陶淵明編集子的人,掌握的材料一定非常豐富,沈約《宋書.隱逸傳》他應當是看過的,但他在這個節點上不取舊說,自有說法,當另有根據。鍾嶸《詩品》稱陶淵明為「宋徵士」,蕭統的記載與此相應。

  唐修《晉書.隱逸傳》為陶淵明立傳則稱:「義熙三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頃之,徵着作郎,不就。」此說與《宋書.隱逸傳》大體合轍。李延壽《南史.隱逸傳》的陶淵明部分說:「義熙末,徵為著作佐郎,不就。」與《宋書.隱逸傳》全同。

  這樣一來,關於陶淵明之被徵辟就有兩說,一說在東晉義熙末年,徵為著作郎(或著作佐郎),不就;一說在元嘉四年陶淵明去世前不久,未載請他擔任什麼職務,而他「將復徵命,會卒」─看來他有可能同意出山,但可惜身體已經很不好,不久就去世了。

  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現在更不好說了。比較穩妥的辦法是照單全收,承認陶淵明之被徵先後有兩次,一在東晉義熙末,一在陶淵明去世前不久。

  陶淵明是義熙元年十一月歸隱的,到義熙末年仍不考慮復出,其《飲酒》組詩的第九首寫道:「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問子為誰歟?田父有好懷。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襤褸茅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在詩裏「吾駕不可回」自然是對那位「田父」之規勸的回答,而在生活中,則應是對「有詔徵着作郎」的答覆。東晉王朝已經很不像樣,還替它當什麼著作郎!

  至於陶淵明晚年忽然有可能出山,因為材料不足,尚難作出圓滿的解釋。一種可能是他老先生靜極思動,覺得自己的車駕其實也未嘗不可以轉換方向。他在對劉宋官員顏延之的談話中說:「獨正者危,至方則閡。哲人卷舒,布在前載。」做人不妨圓通一點,不必死守什麼教條。這些話自然是他對年輕朋友的教誨,同時應當也是他晚年價值觀念的新說明,也可以用來解釋他對朝廷徵辟為什麼亦大有接受的可能。

  如果不是那麼匆匆地去世,陶淵明的形象也許會發生令人刮目相看的發展變化吧。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