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石楠草原上的綿羊群\作者供圖
每年夏末秋初,是德國呂內堡草原(Lüneburger Heide)石楠開花的時節。這個時候,田野裏、山坡上一片紫色,彷彿要延綿到天的盡頭,也給人一種到了法國普羅旺斯(Provence)的錯覺,因為那裏的薰衣草也一樣是紫色的海洋。
這石楠草原分布在漢堡(Hamburg)、漢諾威(Hannover)和不來梅(Bremen)之間的地區,其中最大的自然公園有上千平方公里,作為德國有名的度假地,這裏每年都會接待上百萬的遊客,人們在這裏漫步、騎自行車、休閒,尋找着鬧市以外的平靜,體會那份恬然中的安寧。
然而,這個近百年來被稱為「自然保護區」的廣大區域,卻不是真正的自然景觀,而是人文景觀,也就是說,是因為歷史和人為的原因才使這裏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過去,這裏是大片的森林,中世紀的時候,人們在呂內堡(Lüneburg)發現了鹽礦,鹽在當時被稱為白色的金子,是非常寶貴的資源,在那個技術還相當落後的時代,人們提取鹽的方法是用火將含鹽的地下水燒乾,將鹽提出。為了有足夠的木柴可以燒火,人們大量砍伐周邊的森林,漸漸地,呂內堡的四周成了大片大片的荒原。在這片荒蕪而又貧瘠的土地上,生命力極強的石楠草開始蔓延,它們手牽手肩並肩,擴展到每一個可以去的角落。
十七世紀的時候,到過這裏的人都驚嘆此地的荒涼和「一無所有」,將它稱之為「位於歐洲北部的阿拉伯沙漠」。有趣的是,不過一百多年之後,到了十八世紀末的時候,儘管這裏的景觀依然如故,可是,人們在這方遠離塵世的淨土上發現了世外桃源般的美。
這一發現是與當時文學和藝術的發展以及工業革命的急速推進分不開的。在思維意識上,人們在度過了中世紀的壓抑、歷經了以人文主義、文藝復興以及巴洛克為先導的啟蒙運動之後,過渡到了感傷主義時期,人們開始用心裏的眼睛重新打量這個世界。呂內堡的石楠草原雖然荒涼,但是人們在這裏看到了一種深沉和凝重的美。隨着文學和藝術從古典主義進入浪漫主義時期,更是出現了一大批的歌頌這片草原的文字和作品。
十九世紀末,德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程度。像漢堡這樣的大城市正在急劇膨脹,在城裏生活的人,越來越多地想適時逃離城市裏的噪音和骯髒的空氣,於是,他們乘坐周末的專線火車來到呂內堡的石楠草原,在這裏尋找着回歸自然的感覺。有人曾把這裏稱為「漢堡的城市公園」,認為這麼多的遊人會破壞了草原的「原始景觀」。
現在,關於這片草原的成因,仍有不同的說法。雖然有跡可循的文獻上都說這是中世紀時為提煉鹽而砍伐森林的結果,但是也有人認為這個說法不對,堅稱這裏從史前開始就是這樣的風貌,是「原始的」、「本色的」、「日耳曼的」,因此要進行保護。不管怎樣,人們為了維護這片石楠草原的「原貌」,確實花了不少心血。比如經常可以看到大片的羊群,這些「石楠綿羊」在羊倌和牧羊狗的帶領和陪伴下,勤懇地吃掉石楠之間新長出來的小樹苗。每年初秋,很多城鎮村莊都會舉辦「石楠花節」,評選出「石楠女王」。
也許有人會說,石楠沒有經濟價值,這麼大的地方如果換成耕地,或是重新讓它成為森林,那不是更好?我不曉得這樣的想法是不是有道理,我只是覺得,在這個喧鬧的浮世上,還能有這樣一方彷彿與世無爭的淨土,是多麼難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