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鄉的老人常常這樣評價一個人:「他是個好人,從不做昧良心的事。」
很長一段時間,我對這個說法不以為然。一個人跳下冰冷的河水,救出落水老人,你說他是好人,我贊成;一個人伸出雙臂,接住從高樓上墮下的孩子,你說他是好人,我贊成;一個人以自己作人質,換取他人的安全,你說他是好人,我也贊成。而一個人僅僅能做到不昧良心,就說這個人是好人,似乎將好人的標準定太低了。
後來,經歷的事情多了,我漸漸改變了看法。如今我也認為,在內地做一件事時能夠不昧良心,確實是一種善行。舉一個例子:一個老太太被撞倒路邊,血流滿面,傷痛難忍,好多人從她身邊走過了,好像沒有看到她,也沒有聽到她的呻吟。一個小伙子來了,不僅扶起了她,將她送到了醫院,而且為她付了醫藥費。當醫生給老太太治療結束時,老太太的兒子來了,兒子當然要問發生了什麼事,老太太除了說「不知道」外可能有兩種回答:一種是昧良心的回答,說她是被小伙子撞倒的;一種是不昧良心的回答,說撞倒她的人逃走了,小伙子是樂於助人的好心人。
做見義勇為的好事,需要勇氣。做事能不昧良心,有時也不容易。還是接着說上邊的例子吧。假如老太太說了昧良心的話,那小伙子不僅要支付醫藥費,內地法院還可能判小伙子賠償一大筆錢。相反,老太太憑良心說話,不僅得不到賠償,還要自己繳醫藥費。偏偏老太太又比較窮,繳了這錢可能讓生活更困苦。是寧可生活困苦而對得起良心,還是為了一筆錢而不講良心?面對這樣的難題,不是每個人都會講良心的。同時,老太太還有兒孫,還要靠兒孫生活,假如兒孫又恰恰是見利忘義之徒,這又給老太太帶來了難題:是寧願讓兒孫不高興而說實話,還是順着兒孫的意說假話?對於老太太來說,這個題目似乎更難作出不昧良心的回答。前些時看了一部電視劇,劇中就有類似的情節。劇中的老太太最終選擇不昧良心,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不做昧良心的事貴在堅持。堅持,意味着始終不渝,一輩子都不做昧良心的事。堅持,意味着即使周圍的人都昧良心,這些昧良心的人還謾罵他、羞辱他、譏笑他,他還能堅決不做昧良心的事。堅持,意味着即使為講良心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擊(這打擊可以是肉體上的、精神上的、經濟利益上的),也不改初衷,決不做昧良心的事。堅持,還意味着即使你做了昧良心的事,不會有任何人知道,也不做昧良心的事。
見義勇為的行為常常感天動地,不昧良心的事卻可能一點都不起眼,但不能因此小看不昧良心的價值。要吃上令人放心的食品,要住上牢固的房屋,要河水清天空藍,要建設和諧的家庭、和諧的社會,都必須依靠不昧良心的人。
見義勇為的是英雄,不昧良心的是好人。
假如我們不能做一個英雄,起碼也要做一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