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給說話加點潤滑油\吳以然

時間:2016-09-27 03:16:11來源:大公網

  買回的新泳鏡下水十分鐘就外層膠框脫落,次日發現原來膠框有裂縫,不能脗合自然脫落。遂去那家體育用品專賣店論理。店家office事隔半個月才來電(時間委實久了一點),但對方一上來已令我氣消大半:「密斯,原諒遲咗覆你,因為我們收到損壞泳鏡,和廠家聯繫需時。」接下來的話才是令我耳目一新:「密斯,麻煩你,你能否和我分享一下這個過程?」明明是想了解損壞致因,但她卻用了「分享」,打出善解人意牌,對方的態度立刻提醒我要注意說話語氣。我一邊平心靜氣地講述了發現損壞的過程,一邊心想:今次同我玩文明,曬時牌,得個講字,多半沒戲,換不成泳鏡了。不料聽完後,她平靜地說,這是個新品牌子,我們還是決定給你換,多謝你反映意見。能換回泳鏡固然高興,但這位銷售人員的說話藝術更值錢。

  同樣,我近日在巴士頭排的優先座背後看到這麼一句話:Thought of giving your seat?(你也可以讓座?)這句提醒顯然是給坐在第二排的乘客看的。它凸顯一種與人商量的親切口氣,而非一上來就以道德氣勢壓人,使人讓了座也心有不暢。

  中學上英文課時,難怪老師反覆要我們體會英文以下三種表達的區別:you had  better(你最好),you should(你應該),you must(你必須)。

  我們常常對下屬,對家人容易說話隨便,其實語言作為交流工具還是需要潤滑油、需要裝飾的,去除刺人的毛邊,才能使人更易接受,配合。公民素質就在舉手投足,一言一行之間。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