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清涼法苑佛殿的山牆以蓮花裝飾
屯門虎地嶺南大學附近有一座差點被高樓大廈淹沒的佛寺,名「清涼法苑」,約建於一九一二年。女尼居住的淨恩小築和一九二八年興建的佛殿已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外貌展示民國時期中西混合的建築特色。
清涼法苑由居士李公達建立,供比丘尼靜修,首任住持是見修法師。此佛寺享有名聲是因為涉及兩位名人,一是一九二四年南來香江的一代大德筏可和尚,他於苑旁自築小室「如是住」居住,並在屯門一帶弘法,今在法苑可以找到多塊由他題寫的匾額和對聯。一九三○年他出任大嶼山寶蓮禪寺第二代住持,三年後兼任青山禪院住持。戰後香港佛教聯合會成立,他長期擔任會長之職。
另外清涼法苑保留了一副署名「林則徐」的木聯,上書:「風幡不動心安竟,鏡樹原非色是空。」附有題跋:「道光辛丑秋初,去繁抽暇將出粵,訪碑苛林,得晤柘上人於風幡堂,偶拈舊論,互相印正,同集六祖禪語,草此以識形已。林則徐」。
道光辛丑是一八四一年,柘上人乃清涼法苑住持的師公,風幡堂即廣州光孝寺的風幡閣。查是年五月林則徐已離開廣東,秋初身在河南,並無返回廣東。學者從字跡推測,對聯很大可能是林則徐親書,但題跋所述的時序和地域與事實有別,相信是後人所加。此文物原本公開展示,現在收起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