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懂味」和「不懂味」\游宇明

時間:2016-09-26 03:15:53來源:大公網

  湘地評價一個人的做人如何,常使用兩個概念:懂味、不懂味。所謂「懂味」,就是跟着世人的思維與價值觀走,得到周圍的人認同。所謂「不懂味」,就是悖離一般人認可的處事準則,特立獨行。

  在日常的為人處事上,人是需要「懂味」的。比如已到吃飯時間,最好不要拜訪別人,這會讓主人為難:留你吃飯吧,家裏沒做準備;不留你吃飯吧,又似乎不夠熱情。比如人家兩口子周末去郊遊,假若別人沒有盛情邀你,摻進去是不合適的,夫妻是一種非常親密的關係,你摻進去,算客人呢,還是家人?比如跟朋友在一起,對某個問題再有不同意見也應該心平氣和,不要動不動拍桌子、捶椅子,如果你老是給別人帶來不快,彼此的心走着走着就散了……在這些方面懂味,一方面可以讓別人感到舒服,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讓自己陷入尷尬。

  然而,在某些關鍵時刻,我們也要敢於「不懂味」。晚清的官場充滿苟且,官員考科舉、走上某個領導崗位,大都是為了發大財與光宗耀祖,他們得過且過,毫無責任心,有的甚至將工作上的事全部委託給胥吏,但曾國藩無論是在北京當京官,還是在地方做幫辦團練大臣、湘軍統帥、兩江總督,都是事必躬親,生怕出現什麼疏漏,他的日記裏有大量自己如何考察官員、籌措錢糧、調動軍隊、實施獎懲的記載。咸豐、同治年間,官員腐敗隨處可見,說十官九貪絕無誇張,曾國藩卻特別廉潔,做湘軍統帥,過手的銀子數千萬両,實施的又是統帥「一支筆審批」制度;做兩江總督,按慣例一年可以收到好幾十萬両銀子的陋規,曾國藩弄那麼二、三百萬両銀子實在易如反掌,然而,他沒有這樣做,死後家裏的餘銀只有一萬八千両。在清代的官場,曾國藩顯然是「不懂味」的。

  民國有個傅斯年,性格暴躁,說話很直,一生得罪了很多人,他更「不懂味」的是,明知國民黨政府喜歡抓左派學生、製造各種血案,掌校政時總是千方百計保護學生。主政西南聯大時出現學潮,當局打壓鬧出人命,他對負有責任的關麟徵說:「我代表學校當局,對於這次屠殺事件不勝其憤慨,我以前跟你是朋友,現在是站在對立的地位了。」「你殺了同學,比殺了我的兒女還要使我傷心」。傅斯年接手台灣大學時,台大師生反對國民黨的黑暗統治,經常上街遊行。某次,有關當局派台灣警備副總司令彭孟緝進學校抓人。傅斯年本想阻止,但沒有成功,於是對執行任務的彭孟緝說:「我有一個請求,你今天晚上驅離學生時,不能流血,若有學生流血,我要跟你拚命!」

  一個人懂不懂味,實在是要看環境的。在日常情況下「懂味」,是對人的友善,是一種禮貌。在重大問題上堅持個人的獨立立場,哪怕作出與多數人不一樣的選擇也不在意,是一種堅守、一種人性的純粹。一個人有禮貌,可以使自己得到人緣;一個人有操守,則可以讓自己的生命抵達時間的遠方。

  「懂不懂味」,實在有着太多的人生況味!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