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地常聽專業人士及家長抱怨小學、中學實施應試教育,不培養批判思維與創造力。但史丹福大學的最新研究將挑戰這種認知。他們發現,內地計算機、工程專業新生的批判思維—發現成見、驗證假設、推導可變因素間關係的能力—比美國、俄羅斯新生領先兩、三年。然而,就讀兩年後,中國大學生這方面毫無長進,美、俄學生則進步飛速。研究主持人之一、史丹福大學的洛亞卡(Prashant Loyalka)對此也表驚奇。儘管內地高中生在物理、數學的國際賽事中一貫表現出色,國外總認為中國的中學教育普遍扼殺學生的創意和批判能力,這只是死記硬背、題海戰術的結果。但最新發現卻暗示,大學教育才是罪魁禍首。
研究者認為,因為中學過勞,中國學生進大學後不思進取,缺乏學習的後勁和動力。但訪談也發現,很多大學生抱怨教授不會教書、不肯教書。中國大學「進口難,出口易」,學業要求不如中學嚴格。大學擴招似乎滿足了市場需求,教學質量卻沒有跟上,「創一流」偏重科研成果而非本科教育,雪上加霜。這項研究局限明顯:不包括沒上大學的青年,偏重某些專業,未測試學生的創意。但中國大學生與美、俄大學生的差距明顯。對正呼籲培養創新人才、適應經濟轉型的中國,這是一記響亮的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