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出席一位好友丈夫的葬禮。朋友致辭時說,丈夫一生對她和子女都愛護備至。不僅僅是因為他年長她十二歲,而是他由於懾於父親的尊嚴從未享受父愛。自己成家後,有心與妻子兒女建立親密關係。即使非常忙,他也會陪女兒去看電影,即使並不寬裕也會送妻子喜愛的生日禮物。朋友對丈夫這種種作為很感激。遺憾的是,竟沒有在他生前向他表示。
後來朋友對我說,由於成長環境的影響,她對家人注重實際照顧,卻不習慣用語言表示關愛。朋友是我心目中的女強人,家庭與職場兼顧。退休後她又重拾年輕時的愛好,讀寫自娛。我常在此地報刊讀到她的優美散文。
朋友的話讓我想到在《紐約時報》讀到的一篇文章,出自一位專門為老年人看病醫生的手筆。許多病人跟他接觸多了,會向他透露內心感受很深的遺憾,而這些他們都不曾向家人親友表示過。歸結起來病人的遺憾大約分三類:愛意,歉意和寬容之情。也就是該說對不起,該說我愛你,該說不再計較時都沒說出口。
這位醫生文中舉了好幾個例子。比如一位妻兒眼中冷漠的丈夫與父親,向醫生表明自己對妻子衷心深愛,兒子則使他引以為榮。病人妻兒聽了都不相信。他徵求病人同意,將病人和他的對話錄了音。結果母子二人聽了感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