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襲擊麵包店》封面\網絡圖片
作家,尤其是偉大的作家,難免是要描寫飢餓的。
飢餓可以寫得很悲慘,飢餓必須寫得很悲慘。比如莫言的小說,就經常涉及飢餓的悲劇,有道是「飢餓出莫言」,擅長寫飢餓的莫言所鼓搗的,簡直可以叫做飢餓現實主義。
好像作家們除了競賽似地往悲劇方向寫,別無他途。倒是古代思想家孟子出了點新意:「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寫出了那麼一點勵志的意思。
飢餓還有沒有其他的寫法了呢?比如要不要嘗試寫得後現代一點、無厘頭一點、荒謬一點、歡樂一點,比如寫成喜劇的模樣?
你也許要說想都不要想了,就是嘗試了,也不可能成功。
且慢!我就要舉出反例了,諸君試觀村上春樹的《襲擊麵包店》(施小煒譯,南海出版公司,二○一五年),如何?
我一直疑心村上春樹的小說有意弄成後現代的寓言,而他的《襲擊麵包店》中的兩部非長篇(〈襲擊麵包店〉和〈再襲麵包店〉),更是出新意於成人的寓言之外,簡直就是都市的喜劇、飢餓的喜劇。
襲擊麵包店,所為何來?無非是飢餓。村上是怎麼寫飢餓的呢?
「總之我們飢腸轆轆。不,何止飢腸轆轆,那感覺就像把全宇宙的空白整個兒吞進了肚子裏。」(〈襲擊麵包店〉)
「說不定飢餓感就直接來源於想像力不足。」(〈襲擊麵包店〉)
「總之我們飢腸轆轆,結果就是,我們打算奔向惡。並非飢餓感驅使着我們奔向惡,而是惡驅使着飢餓感襲向我們。」(〈襲擊麵包店〉)
「不久,像《綠野仙蹤》裏出現的龍捲風一般的飢餓感猛地襲來。那是一種蠻橫無理、排山倒海的飢餓。」(〈再襲麵包店〉)
「所謂特殊的飢餓是什麼?我可以把它化成影像再次展示一下。一、我坐着小船漂浮在寧靜的海面上。二、俯視下方,水中能看見海底火山的頂峰。三、海面和那頂峰之間似乎沒有多少距離,但並不清楚確切的情況。四、原因在於水太透明,所以距離感難以捉摸。」(〈再襲麵包店〉)
「飢餓與恐高居然有相通之處,對我來說倒是個新發現。」(〈再襲麵包店〉)
上世紀八十年代,村上春樹在完成《聽風的歌》(又譯:《且聽風吟》)、「我與鼠」系列「青春三部曲」不太長的長篇前後,寫了大量的短篇小說。〈襲擊麵包店〉、〈再襲麵包店〉間隔四年,都寫於這一時期。從前述引文可見,這位新銳的、時尚的作家,是多麼鍾情於描寫他的現代式飢餓。照例是用上了精彩的比喻、新奇的構思、別出心裁的意象,村上文體的先鋒式試驗,村上式的飢餓筆法,令人眼花繚亂。
語言之外,這兩個短篇的構思之精巧,更是充滿了喜劇式誇張的味道。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都市化的東京,想必早已經是「盛世無飢餒」了。不是說東京就沒有搶劫之類的犯罪,但想想僅因為飢餓就單純搶麵包,簡直是不可想像的。這部由「襲擊」、「再襲」組成的合集,配上了德國畫家卡特.曼施克女士的超現實主義插畫,倒也珠聯璧合。後記中,對於怎麼想到寫這個怪故事,村上自己坦陳:「也許與其說是襲擊麵包店這個詞,不如說是這樣的靈感偶然浮上了腦際,故事再由此開始,追隨而來般顯露出來。」實際就是頭腦裏是先有了「襲擊麵包店」一詞,覺得好玩,再玩成了小說。顯然,〈再襲麵包店〉更是承襲〈襲擊麵包店〉而來,只是從前的搭檔換成了現在的妻子,在〈再襲麵包店〉中,「我」甚至於有必要跟妻子大段地講述〈襲擊麵包店〉中的故事梗概。
飢餓的喜劇,正是從荒誕開始。〈襲擊麵包店〉裏面,「我」和搭檔一心襲擊麵包店,不僅動了宰掉店主的念頭,甚至於還動了宰偶然出現在店中那個磨磨蹭蹭的顧客的念頭。當礙事的顧客終於離開麵包店,他們直陳要搶麵包之後,竟被店主一句話輕鬆化解:「不要錢,你們隨便吃好了。」
令人忍俊不禁的是,兩位「劫匪」覺得意猶未盡,太不刺激,太不像搶劫了,他們提出堅持要付出一點什麼代價,當老闆說「作為代價,我詛咒你們」時,兩位「劫匪」又開始了討價還價,堅持不背負詛咒的結果是,他們陪酷愛古典音樂的老闆聽了一回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又譯:瓦格納)音樂,以換取在麵包店的飽餐一頓。
在〈再襲麵包店〉中,「我」已離開了原來的準流氓無產者階層,順利地進入了中產階層,有了體面的工作,結了婚,但飢餓卻在新婚不久後的某天夜裏重新來襲,「我」和妻子同時餓醒。原本「我」和前搭檔以為不過是聽了音樂,但妻子聽了「襲擊麵包店」的故事,卻敏銳地指出,詛咒一直背負着,非來一次「再襲麵包店」不可化解。
於是夫妻倆從中產階層跌落,再度演繹準流氓無產者的搶劫經歷,這又是一次令人捧腹卻又絲毫沒有重複的故事。作為設計學校秘書的斯文的新婚妻子,竟然擁有一枝雷明登自動獵槍、許多顆子彈、兩個滑雪面罩,尤其是在「再襲麵包店」中體現出了相當嫻熟的專業水準,曾有過「襲擊」經歷的「我」,退而成為言聽計從的配角。到了一個漢堡包店,妻子還一本正經只搶包,堅持要付兩杯飲品的錢,既滑稽又莊嚴。
哈佛大學教授傑.魯賓(Jay Rubin)在關於村上春樹的研究專著中回憶,這部小說還有一點喜劇式的後戲。一九九一年哈佛大學就《襲擊麵包店》舉行過一場研討會,當與會學者、師生熱烈討論海底火山的象徵意義時,出乎人們意料的是,村上春樹現場插話,斷然否認什麼意象,只承認寫實─「難道你餓的時候不會在想像中看到一座火山嗎?我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