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筷子文化\葉歌

時間:2016-09-21 03:16:06來源:大公網

  日本及歐美學者提出,「筷子文化圈」、「叉子文化圈」、「手抓文化圈」在當今世界鼎足三分。這種以餐具區分文化的做法看似簡單粗暴,但也有一定道理,因為烹飪是人類進化、生存、發展的根基。

  美國歷史教授Edward Wang在《筷子:一部文化和烹飪歷史》中介紹了筷子成為餐具的原因及其發展史和文化意義。考古發現證明,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商朝起,筷子正式成為通用餐具,但獸骨做的筷子七八千年前就出現了。古代北方氣候乾燥寒冷,民眾愛吃熱飯,為避免燙傷得用餐具。筷子取代「匕」(勺柄尖銳的湯匙)成為主要餐具,則和飲食習慣的變化相關。列鼎而食的時代,用勺容易從鼎中撈出肉塊或喝湯。《禮記》規定,筷子用來挾羹湯中的蔬菜,吃小米飯得用手。漢代起,小米在北方飲食中的地位逐漸被小麥取代,磨麵工藝也日趨成熟,饅頭、麵條出現,南方人又多食米飯,吃這些主食用筷子更方便。席地而坐的分餐制也被圍桌而坐、中間放菜的共餐制取代,筷子成了挾菜首選。公元十四世紀,「筷子文化」已在今天的中國、日本、韓國、越南確立,其影響遠達蒙古、滿洲里和戈壁灘。

  筷子的文化含義豐富,比如成雙作對,可作為吉祥的新婚禮物等。但即便只看餐飲發展史部分,本書已很有趣。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