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寫作就像修行\游宇明

時間:2016-09-21 03:15:55來源:大公網

  寫作有年,在外面的報刊發表了四千多篇作品,也出了幾本書,自己沒覺得有啥特別,一些朋友卻覺得我「神通廣大」,他們不時請我薦稿,有要求推薦本人作品的,更多的是希望推薦其兒女的文章。現在內地好點的大學都有「自主招生」一項,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作品可以加分。

  對朋友們的要求,我往往會分別不同情況予以處理。要求推薦本人作品的,我十之八九會婉拒,然後附上幾個適合的郵址,讓他們自己跟編輯聯繫。對希望推薦其兒女文章的,我常常會答應。然而,因為種種原因,我的推薦並不順利,所薦發表的不多,一般最後折戟於二審、三審,個別的甚至一審都未通過。

  仔細想來,我推薦的稿子之所以成功率不高,原因多多。一是相當一部分稿子都是滿口學生腔,即使我自己當編輯,也未必肯用;二是在消息高度發達的時代,向編輯推薦稿子之類已變得不合事宜,容易給人以拉關係的聯想,一旦編輯產生如此觀感,想上稿子比登天都難。

  常聽人說:現在的報刊編輯最喜歡發關係稿,不認識他們,你永遠別想出頭。對這句話,我非常反感。

  自一九八五年走上寫作之路以來,給我發過稿的編輯至少有五百名,我見過面的也就二十來個。就是這二十來個編輯,還有許多是同一報刊的,多半是某家報刊請我去開筆會,順便認識了幾個編輯。然而,編輯們的敬業是不用懷疑的。某雜誌的劉編輯轉載了我許多文章,給我做過「新作小輯」與「專訪」,還在自己主編的雜文年選裏多次選用我的作品,而這一切都是在我們二○一一年一月見面之前完成的。四川某雜誌的副主編發表過我不少雜文,二○一五年更曾以六個版的篇幅推出了我的「雜文精選小輯」,我們至今未曾謀面。另一雜誌編輯部的韓主任,我不認識,但她曾連續十五期刊登我的作品,總數達二十多篇。某報章的李編輯,我們電話都沒有通過,但他經常刊載我的作品,迄今發表我的作品在百篇以上。

  我不敢肯定是否有中國內地的編輯為任何人發關係稿,但我可以斷言:編輯絕大多數是公正的,他們會以品質為第一取捨標準。沒有這些編輯的敬業,中國內地的報刊業就不會像今天這樣繁榮。其二,認為發稿必須拉關係,也傷害了那些一直憑實力獲取認同的作者。我有個朋友,是做大學老師的,每個月都要在報刊發表、轉載二、三十篇作品。朋友寄了稿子,從不給編輯打電話、發短信,他說寄稿的人很多,編輯很忙,如果你問我問大家問,人家就沒有時間看稿、編稿了。他對文字特別認真,每次寫完稿子,都要修改十來遍,滿意了才會寄出去。有時稿子寄出了,突然發現某個地方有差錯,他會重寄,沒有電郵的年代就發傳真、寄郵政快遞;網絡時代,就通過電郵、QQ、微信等等第一時間與編輯聯繫。

  寫作就像修行,最需要下長時間的笨工夫。花的精力多了,你的作品要新意有新意,要深度有深度,別人一拿起就放下來,發表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相反,如果你不願吃苦,只想投機取巧,或許也會成功那麼一次、兩次,但絕對成不了大氣候。

  請相信:好編輯永遠有一雙發現優秀作品的「火眼金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