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即位後重用妻子韋皇后家的外戚,藉以與母親抗衡。武太后乾脆把他貶為廬陵王,改立李旦。此後李旦也遭廢黜,武后自行登基為帝,改國號為周。直到八十一歲時,病篤的武則天被迫還政於李顯,唐室方告復辟。然而中宗昏聵,再度寵信韋后,任她干政,復位五年便被妻子毒死。這時李旦之子隆基平定禍亂,擁立李旦為帝,是為睿宗。在長期的政治漩渦中,睿宗崇尚道教,養成了與世無爭的性格;在位不到兩年便退居太上皇,禪位隆基,也就是著名的玄宗。
中宗、睿宗皆長於詩歌,然中宗詩至清初僅存十餘首,睿宗一首都無。康熙年間,《全唐詩》編者根據碑刻輯出一組唱和詩,才填補這片空白。原來久視元年五月十九日,武則天在子侄及群臣隨扈下到石淙山遊覽,武后自製七律一首,中宗、睿宗、武三思、狄仁傑、李嶠、蘇味道、姚崇、沈佺期等各有和詩,最後由薛曜正書刻石。晚明胡震亨認為七律始創於中宗復辟時,但觀石淙組詩,可知復辟前數年,宮廷諸作家已深諳此體。武后詩「均露均霜標勝壤,交風交雨列皇畿」,氣象十足;中宗「永願乾坤符睿算,長居膝下屬歡情」,不無違心的吹捧和諂媚;睿宗「願紫宸居得一,永欣丹扆御通三」雖亦祝頌,卻已有飄然欲仙之感。文如其人,誰雲不然?
此外,則天為鞏固武周皇權,曾下令鑄造九鼎。萬歲通天元年鼎成,親作《曳鼎歌》:
羲農首出,軒昊膺期。
唐虞繼踵,湯禹乘時。
天下光宅,海內雍熙。
上玄降鑒,方建隆基。
武后大概沒想到,此詩竟預示了國運:數十年紛擾後,最終定鼎天下者恰是她的愛孫─玄宗李隆基。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