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銅鎏金與燒琺瑯\李英豪

時間:2016-09-19 03:15:59來源:大公網

  附圖為上世紀四十年代末鑲製的駱駝形胸針,特別的地方並非鑲嵌貴重的「祖母綠(綠寶石)、紅寶石和上等鑽石,而是用銅鎏金與燒琺瑯彩的高度技術精製;駱駝形象別具象徵意義,與絲路相關。

  自古以來,駱駝這種刻苦耐勞、馴良獨特的動物,代表了中西文化交流和經貿往來。唐代的銅鎏金器(包括動物造型,如馬和魚)早已製作精美,據十一世紀(北宋時)巴依巴基文獻,記載有些中國彩陶器和銅鎏金器,於八世紀末(唐代)便用駱駝隊橫越大漠風沙,運到中東波斯一帶,其中包括小量銅鎏金首飾。

  其實,更早時,北魏的銅鎏金技術已十分進步,不但鑄造佛像和菩薩像,也有小巧的銅鎏金飾物,後者傳世的如鳳毛麟角。那時與印度(天竺)在文化、宗教、貿易等方面也開始交流互通。佛教藝術就是那時經中亞絲路、海路和雲貴三道傳入中原;可說是古代「一帶一路」的先驅。驢子、騾馬和駱駝一樣,擔當交通要角。

  至於燒琺瑯技術,乃在東西兩大文化衝激的歷史過程中發展。十世紀時,拜占庭銅胎者開始流行,十四世紀(元代)傳入中原;那時東西交通大開。至清初,畫琺瑯器分別由海路與絲路運至,使清代製作不少琺瑯飾物。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