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美荷樓傳承獅子山下精神

時間:2016-09-19 03:15:22來源:大公網

  圖:美荷樓「兩代情」徵文比賽得獎者,前排左一為黃學容

  建於五十年代的石硤尾美荷樓,是如今僅存的第一型「H型」徙置大廈,香港青年旅舍協會從2014年起推行「賽馬會美荷樓香港精神學習計劃」,通過提供教案、徵文比賽和美荷樓導賞服務,讓中小學生了解過去艱辛,學會珍惜與包容。此前,香港青年旅舍協會負責美荷樓活化計劃,包括將其改建為青年旅舍、建立記載樓房歷史的生活館和美荷樓舊居民網絡。\大公報實習記者 勞品豫(文/圖)

  「賽馬會美荷樓香港精神學習計劃」為讓年輕人了解上兩代生活歷史,實現跨代共融,舉辦了「兩代情」徵文比賽,中小學生通過訪問家中老人昔日生活完成參賽文章。今年比賽已是第二屆,高中組冠軍黃學容選擇「昔日兒時玩意」,分享自己玩爺爺的兒時玩具「公仔紙」的故事。

  爺爺教孫兒玩「公仔紙」

  廖寶珊紀念書院中四班的黃學容回憶,今年新年全家人團聚福建老家,爺爺發現孫子們都在低頭玩手機,很少交流,便拿出自己珍藏的兒時「公仔紙」教孫兒們玩。黃學容笑稱從未玩過公仔紙,但是覺得玩法多樣「幾得意」,發現公仔紙雖然簡單,但是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交流,這是手機做不到的。採訪爺爺後,她感嘆更敬佩爺爺,因為家裏清苦,他細細個就要照顧弟弟妹妹,令她更懂珍惜意義。對比爺爺所處的匱乏時代與物質富裕的現在,明白很多東西並不是理所當然會擁有。

  青年旅社學習計劃工作小組主席黃奕鑑表示,其實香港政府在保育計劃中只要求保存美荷樓外觀等「硬體」,但是協會認為舊居民守望相助情誼和艱苦拚搏的獅子山下精神等「軟體」也很值得保留傳承,學習計劃除了徵文比賽等內容,還邀請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教授范建強和律政司司長袁國強等,透過「星級嘉賓」講座,分享個人經歷感悟。

  美荷樓始於1954年,是香港政府安置1953年石硤尾寮屋區大火受災者的八座公屋之一,也是香港公共房屋計劃的開端。美荷樓呈H型,兩翼分布120平方呎的住間,中間為公共廁所。每間房至少要住五個人。有房間曾二十幾個人共同生活了十幾年。環境逼仄,閣仔、帆布床幾乎每家必備,廚房多數在周邊走廊。據稱,曾經生活在石硤尾公屋的著名導演吳宇森是帆布床「常客」,喜愛躺着望星空,享受思考的空間,公屋環境亦深深影響了他的電影風格。後來他在美國創辦的公司名「獅子山」。黃奕鑑感嘆:「可見他多珍惜這段日子。」

  香港青年旅社協會自2009年起負責美荷樓活化計劃,將大廈活化為「YHA美荷樓青年旅舍」及「美荷樓生活館」,大廈的結構和外觀幾乎不變。生活館利用舊居民捐贈、轉手的舊物,重現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面貌,還召集了約700位老街坊口述歷史。黃奕鑑表示,當年雖然居住環境不好,但是鄰里守望相助,互相尊重。有時候父母要上班沒空照顧孩子,就會託給鄰居;在圍廊做菜時,有好吃的也會分給隔壁。地方小,共用地方多,增進了街坊感情,包容性強。

  黃奕鑑指出,五、六十年代香港人口從不到50萬增長到200多萬,那麼多內地人來香港,融入香港社會,安居樂業,雖然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大家互相包容,自強不息,也正是這一代人造就了香港經濟的騰飛,希望年輕人能將獅子山下精神傳承下去。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