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五位古箏名家同台合奏《漁舟唱晚》 大公報記者郭雨南攝
【大公報訊】記者郭雨南報道:由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協會主辦的「箏樂情.兩岸三地名家名曲演奏會」於本月十三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演出,來自兩岸三地的古箏名家包括中央音樂學院古箏教授周望、上海音樂學院古箏教授王蔚、台灣藝術大學古箏教授張儷瓊、香港演藝學院古箏教授許菱子、香港中樂團首席古箏演奏家羅晶為觀眾演奏十多首古箏名作,著名鋼琴演奏家李原茜子等人擔任伴奏,主持則由東方歌舞團著名主持人劉小麗擔任。
弘揚傳統推向世界
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會長楊濤日前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表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從二○○九年開始就舉辦古箏比賽,到現在已有七屆,而此次參加演出的也是古箏比賽的歷屆評委。「這幾年創辦的古箏比賽,湧現了許多獲獎選手,大家對古箏也十分喜愛,因此我就想在今年做一個這樣的演奏會。大家對音樂,對古箏都有一種情結,這個情結讓我們聚集在一起。而且音樂會在中秋來臨之際舉行,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團圓。」他續稱,希望能弘揚中國傳統的古箏藝術,把古箏推向世界。
此次演奏會在製作上精益求精,以電腦燈光變幻出不同的圖案和顏色,在演奏時,觀眾可以從布景中看到音樂家及樂曲的介紹,具有立體式感受。楊濤表示:「雖然是聽覺藝術,但如果再提升視覺藝術,使之相結合,才能顯示出對藝術的追求。」
古箏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傳統樂器的代表,演變至今,越來越普及。中央音樂學院古箏教授周望介紹:「古箏承載着中國文化的審美習慣,只有古箏最能表現中國的五聲調式,而在這個基礎上,還有很多變化,顯現出中國人的智慧。」
音樂會上五位演奏家演繹多首膾炙人口、風格迥異的經典箏曲,傳統曲目與創作曲目各半,如《樂串南北》、《三六》、《禪院鐘聲》屬傳統曲,《聲聲慢》、《古城之憶》是創作曲等。
五名家同台合奏
周望此次帶來兩首創作箏曲,分別為《聲聲慢》及《新番羅江怨》。《聲聲慢》由周望與其丈夫黃枕宇從李清照詞《聲聲慢》的意境出發,共同創作。此曲曲調唯美,具有中國古典雅致的美。而《新番羅江怨》則是由周望的父親周延甲與周望丈夫黃枕宇一同創作,表現陝西地區的音樂特點,具有慷慨激越、悅耳酸心的特徵。
這兩首曲目風格截然不同,周望說:「第一首具有中國五聲音階的特點,而另一首具有地方性。以鋼琴伴奏主要是想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做一些發展創新。鋼琴與古箏之間的問與答,希望能帶來不同的感受。所以這兩首曲子的基本風格是傳統的,但又夾雜現代感,具有情感張力。」
在演出的最後,五位古箏名家同台合奏《漁舟唱晚》,周望說:「選擇這首是因為它作為古箏名曲具有代表性,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且具有中國古典寫意性的美,大家也很熟悉,可以形成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