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讓文學回歸電影/楊勁松

時間:2016-09-14 03:16:09來源:大公網

  在多倫多影展廣獲好評的馮小剛導演新片《我不是潘金蓮》,改編自劉震雲同名小說,講述了農村婦女李雪蓮堅持數十年維權的故事。全片畫面使用了圓形與豎軸這兩個非常規劃幅,故事是典型的批判現實主義的黑色幽默,使得該片成為逆流而上的商業片。因為,當今中國影壇的商業潮流是以網絡小說IP改編為源頭的特效魔幻片、青春都市喜劇片,像劉震雲這類作家作品在電影界已鮮有問津。

  中國電影最繁榮的上世紀八十年代,文學是電影創作的母體,吳貽弓《城南舊事》、謝晉《芙蓉鎮》、《天雲山傳奇》、《牧馬人》直至張藝謀《紅高粱》、《活着》、陳凱歌《霸王別姬》等經典均改編自同名小說。一九八一年,榮獲茅盾文學獎的周克芹小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被北京電影製片廠、八一電影製片廠同時搬上銀幕,彙集了斯琴高娃、劉曉慶、李秀明等女明星打擂,兩部電影同期公映,可見當年中國電影對文學的熱衷、觀眾對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熱愛。這種盛景,於今天已無法想像。近年只有《鬼吹燈》被改編成不同陣容的《九層妖塔》、《尋龍訣》兩部影片。

  自《英雄》過後,中國院線電影市場開始復甦,張藝謀《山楂樹之戀》、《金陵十三釵》、《歸來》等口碑電影作均改編自文學作品,特別是連續兩部改編自嚴歌苓的小說,已屬罕見。   (上)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