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小堂具有意大利色彩
香港早期的教會建築由歐洲的建築師設計,主要來自英國、法國、意大利、葡萄牙、荷蘭、丹麥等地,後期則有美國和華籍的建築師加入。當中比利時籍法國建築師尹威力留下不少天主教建築,例如銅鑼灣基督君王小堂、牛池灣聖若瑟安老院和赤柱嘉爾默羅聖衣會等,展現不同風格。
九龍塘的聖德肋撒堂也有尹威力參與,天主教香港教區的恩主教當年請荷蘭籍本篤會士葛斯尼神父籌劃建堂,原計劃興建中式教堂,但最終改變。葛斯尼神父糅合葡籍建築師A.H. Basto和尹威力的心思,建成仿羅馬式,旁邊豎立一座高聳的鐘樓。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中央交叉點之上有八角形的塔樓。
由意大利建築師設計的教堂,以跑馬地聖瑪加利大堂為代表。意大利建築崇尚古典,講求莊嚴、比例對稱。聖瑪加利大堂出自幹尼剌之手筆,正門有巨大門廊,頂着三角楣,教堂屋頂再加三角楣,兩楣之間有一個裝飾豐富的玫瑰窗,可惜被三角楣遮擋。
另一座富有意大利色彩的教堂是中環的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小堂,由英籍建築師和意大利籍修女Melania Marin共同設計。立面有六根科林斯式圓柱,貫穿上下兩層,左右各有一座鐘樓,是香港罕有的雙塔式建築物。傳統的意大利教堂只在高處設窗,但香港氣候炎熱,後期在教堂下方也加開窗戶,以助空氣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