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漸近,內地街邊售賣的月餅多了起來,廣式的、蘇式的、北方的大月餅琳琅滿目,應有盡有。有一種月餅,卻是大江南北不易見到的——那就是粵東潮州的朥餅。
有着深厚文化傳統的潮州人,善於創字,「月」字偏旁加個「勞」字,即為朥餅的「朥」,寫出來堂而皇之掛在店門。然翻遍詞典,卻查不到該字,由此看來,屬於地方的土字土語了。
朥餅的製作以傳統手工為主,用紅豆、綠豆、芋泥、梅菜等作餅餡,當然,豬油是少不了的,這正是「朥」之含義所在。潮州人多地少,過去日子過得清苦,糧不夠吃,常以半稀的雜粥為食,餅點多放些豬油,與彌補肚中油水、恢復勞動體力有關。將餡放入調和好的餅麵,包嚴揉圓,餅表蓋上紅印,喜慶之意油然而生,置入烤箱烤焙即成。這樣製出的朥餅比廣式月餅要小,與蘇式月餅相當,皮酥餡潤,品種多樣,肥而不膩,甜鹹適中。
潮州人在中秋節主要食用朥餅,別的月餅難以撼動朥餅地位,從這一點講,朥餅即為潮式月餅,食用時要先祭過祖先和月亮才可。朥餅與著名的潮州功夫茶、涼果等搭配恰到好處,全家圍坐,對月品嘗,其樂融融。
潮州人是胸襟寬廣的,並不拒絕外來月餅,但銷路都無法與朥餅相比。中秋節一過,其他月餅銷聲匿跡,惟獨樹一幟的朥餅四季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