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K2的家長會上,老三見到K1時的班主任竟是他K2的班主任時,非常高興,家中老大、老二跟着媽媽及老三去的家長會,見此情形也表示興奮,其實關他們什麼事呢?但明白過來,也確是頗難得。每個年級十幾個班,全校六、七十位老師,老大、老二都在該幼稚園讀了三年,每學年都曾更換一次班主任,只有老三這次遭遇原班主任,所以小朋友們認為難得。
從幼稚園到小學,每升一次班,不僅換班主任,同學也是打亂了重新分班,所以每當九月開學,小朋友們都會念叨一段時間,誰誰仍同班,最好的幾個朋友去了哪個班,最不乖的去了哪個班……通常舊同學仍同班的數量不多。學校並非以成績好壞分班,也不看住址遠近,怎樣科學分班挺耐人尋味。
我們以往在內地的讀書經驗是,班主任常換,但小學、中學、大學的同學圈基本是穩定的。同班同學「拉幫結派」,上課搗亂,與老師對着幹,又或者某兩個同學視對方為「死敵」,不想見卻年年坐在同一課室的情況更是多的很,當然,好朋友多年同窗,友情持續終生也是有的。
我比較欣賞香港學校的做法,打亂分班,不僅可以多結交新朋友,師生間也多些新思維,課室內更易產生由陌生到熟識的各種火花。
變才是永恆!讓孩子們從小就習慣改變,精神將更健康,將來進入社會,適應性也會較強。打亂分班,不失為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