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紐約時報》上發布的訃告,才知道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九○年在美國安娜堡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教過漢語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哈利葉特彌爾斯(Harriet Mills)教授今年三月五日因認知障礙症造成的併發症在馬里蘭州過世,差一個月就滿九十六周歲了。
我在密歇根大學唸博士時彌爾斯教授早已退休,但常回校參加中國研究中心每周二中午的午餐討論會和其他活動。記憶中,她是位身材瘦高的白人女子,長臉,戴眼鏡,頭髮花白,年紀不輕了,但行動依舊敏捷。她的打扮有點非主流,與和她同齡的其他美國女人不同,她從不着裙,也不化妝,不分季節總戴頂鴨舌帽,天冷了還穿青灰色的中式對襟棉襖。我們沒打過多少交道,能記清楚的一次是我參加密歇根大學一個研究生院組織的關於「文化刻板印象」的小型講壇,我代表中國留學生與一位英國留學生、一位華裔美籍的歷史系博士生一起發言,她也來聽,還誇我英文長進了。另一次,在中國研究中心的周二午餐會上聽她說起自己的研究,我才知道她曾在中國坐過四、五年牢。
彌爾斯於一九二○年在東京出生,父母都是美國長老會教派的傳教士。她幼時在南京、上海的美國學校讀過書,一九四一年在衛斯理女子大學本科畢業,專業是英國文學,一九四六年又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中文碩士學位。一九五○年抗美援朝爆發時,她與另兩位獲得富布賴特(Fulbright)獎學金的美國學者在北京大學學習。一九五一年六月她因「反革命罪」被捕,直到一九五五年十月被釋放,經香港回到美國。
回美後,她因肺結核接受了兩年治療,於一九六一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中文博士學位,之後在哥倫比亞、康奈爾、密歇根大學教書直到一九九○年退休。她很少公開談論獄中經歷,但據說曾將在中國接受「思想改造」的遭遇敘述給康奈爾大學一位替中央情報局研究「審訊術」的心理學家聽,為這個專家有關「洗腦」技術的專著提供了素材。
我與彌爾斯教授萍水相逢,對她的個性、經歷都了解不多。但她二十世紀中期就能在美國名校拿到中國文學博士學位,後又在名校教學,獲得教授職銜,暮年還在密歇根大學獲得語言學碩士學位,顯然是她那代美國女性中的佼佼者。她是魯迅專家,還研究過中國現當代的文學政策、宣傳版畫。一九六七年她出版了在美國頗具權威的中文教科書《現代漢語中級讀本》,通過教學、科研幫助密歇根大學贏得「全美學習中國文學、文化最好的兩三所大學之一」的名聲。
儘管有過慘痛經歷,上世紀七十年代「文革」結束後彌爾斯曾三次去中國參加學術會議。回美後在密歇根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的刊物上發表文章,她既讚嘆新中國民眾識字、秩序井然、衛生改善的局面,又感到無法暢所欲言、不能與老友新朋坦誠交流的痛苦。「我知道自己無法回歸故里,可是至少我努力過了。」她如是說。時隔多年仍將中國視為故鄉,可見她對中國的熱愛始終不渝。
彌爾斯教授命運多舛,在美國更多因在中國坐牢的經歷而不是本人的教學、研究成果而知名。我遺憾她的一生似乎總被別人定義,成為這樣或那樣意識形態的詮釋標本。斯人已逝,願她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