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的第一個月,往往是各間學校重申紀律、加強規則教育的一個月,漫長的暑假結束之後,孩子們需要收一收心了。但是如何讓孩子們回到校園的規律生活之下,間間學校做法不同。許多學校在頒布紀律的時候最常用的都是「必須」、「不准」這些字眼。但是香港有一家小學,他們的做法頗為有趣,老師提出的最需要遵守的規則也與眾不同。
這家小學有一位叫做Hyde的老師頒布了一條班規:「Don't believe Mr. Hyde(or any adult)」,就是告訴自己班上的學生說:「不要相信我以及其他成人」。老師和成人都不可信,那要相信誰呢?
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開學第一周,老師就為學生安排了一項作業——為學校以及自己的教室制定規則。每個學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方案,並且要說出每一項規則背後的原因,以及為什麼需要遵守自己所提議的規則。然後小組討論,把同一個意思的規則歸納在一起。美國教師和知名作家Linda Shalaway曾在《Learning to Teach:The Essential Guide for All Teachers》一書中說:「令學生遵守規則的方法,是讓他們參與到其中。」人只有內心認同某種規則的必要性,才會願意遵守,可見這間學校的老師們深諳此道。但是在學生們不亦樂乎地共同完成了這項作業之後,老師也提出了一個老師版本的教室守則,或可說是班規,這班規不是通常認為用來規範學生行為的守則,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守則。
「不要相信老師和成人」就是這個老師版本的守則之一。其實在這條規則之前,首要的一條是「Use your head(Think before you act)」,原來老師的意思是說,凡事都要自己動腦筋,獨立思考,三思而後行。
有的家長就問,當孩子有疑問需要尋求答案的時候,該怎樣回答呢?不要相信成人,那要相信字典嗎?要相信百科全書嗎?可是字典偶爾也會錯,科學知識不斷翻新,百科全書也會過時,怎麼辦?但是,也許我們這麼想會是徒勞的,因為我們仍然在努力尋找下一個權威。然而這個世界已經越來越多元,世界上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科學也只有爭論,沒有定論。而人類每一項進步幾乎都是靠否定權威和突破常規而來的。
隨便舉個例子吧,傳統的發光材料在稀溶液中發光較好,但是一旦濃度提高,發光就減弱,然而香港科大的唐本忠教授卻反其道而行之,研發了一種新型的發光材料。這種新型發光材料正與傳統發光材料相反,越聚集越發光,因而也能夠在固態下使用。這項研究成果曾經獲得伊朗科研組織頒發的Khwarizmi國際科學獎二等獎,也有着廣泛的應用前景。如果固守成規,認為「越稀釋,發光越減弱」是科學真理的話,材料科學就難以取得這一重大突破。所以,尋求權威的思路於現代教育目標來說無異於緣木求魚。
我的孩子小的時候,曾經讀過一本關於恐龍滅絕的圖書,關於恐龍是怎樣滅絕的,書中給出了幾個不同的答案,並且解釋說這些都是科學家的猜想,每一種答案也給出了原因,就是說這些猜想也不是胡來的。孩子需要自己去判斷哪一種說法更有道理,以及為什麼有的說法似乎比別的說法更有道理。我以為,這是符合現實的教育,因為現實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是任何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都難以解釋的。但是平日的生活裏總是有一些父母和教師仍執守陳規,仍強調精確的標準答案,仍在樹立形形色色的權威。
當我們教孩子們如何寫作和如何辯論的時候,我們總是說,要先提出自己的論點,然後給出論據,去支持你的觀點,形成一個完整的論證的過程。每個人基於自己找到的證據得出自己的結論,大概一直以來都是在學校學習中應用的方法,這也是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途徑之一。但是,如果一邊教學生要獨立思考,一邊又尋求權威,豈不是自相矛盾?「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合,通過獨立思考,習得的知識才能活化成真的學問。
Mr. Hyde的班規中深受孩子們喜愛的還有一條規則就是「Make mistakes(and learn from them)」,孩子們,犯錯吧,從錯誤中學習。人類也總是在錯誤中不斷學習前進的,如果因為害怕犯錯而不敢去嘗試,那就得不償失了。
總而言之,這家小學的這些規則消解了師生之間潛在的緊張關係,又直指學習的核心目標,值得我們思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