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皇帝寺院崇聖寺\小可

時間:2016-09-10 03:15:51來源:大公網

  圖:崇聖寺三塔鼎足而立\小可攝

  從香港飛昆明,逗留了一個晚上和一個上午,翌日下午從昆明市區坐旅遊車往大理市雙廊鎮,車程六個半小時。天色已晚,先入住酒店,未及遊覽崇聖寺及三塔文化區。

  訪大理,想到的是:一、大理石,二、出家的大理國皇帝。

  金庸筆下《天龍八部》中所說的天龍寺,正是崇聖寺。崇聖寺位於雲南省大理古城北約一公里處,東對洱海,西靠蒼山,氣度不凡。古代大理國是佛國,但小可遊大理,沒感覺到佛味有多濃重,來到崇聖寺,不僅覺得甚具佛味,佛味且異乎尋常。即如高僧殿內的九個大理國出家皇帝造像,眉目清朗,雕工精美傳神。大理國從公元九三七年至一二五四年的三百多年中,有九個皇帝先後皈依佛門,甚具戲劇性。他們之所以遜位為僧,不乏政治因素,有因為世系轉換,非嫡系傳承,導致皇位之爭,在位者被迫讓位;也有在位時間太長而禪位;更有因為權臣高氏頻繁廢立,在位者被迫遜位。尚幸失敗者遜位後沒遭趕盡殺絕,政治鬥爭儘管激烈,卻也沒有血雨腥風。事實上,三百多年的大理國,對外和親,並沒有向宋皇朝發過一槍一炮、一兵一卒。

  九位出家為僧的皇帝:段思英、段素隆、段素貞、段思廉、段壽輝、段正明、段正淳、段正嚴(《天龍八部》中的段譽)、段正興,在高僧殿內都有一席位,有的一臉慈祥,有的滿臉哀思。例如段正明,雙手作佛印,厚唇緊閉,愁眉深鎖。宋神宗元豐四年,大理權臣高氏及其兒子逼段壽輝退位,段正明即被擁立繼位。段正明登位後,又受高氏施壓,於宋哲宗紹聖元年禪位予高氏(一說被廢),自己到崇聖寺出家為僧。

  崇聖寺於二〇〇三年八月八日開始重建,總投資一億八千二百萬人民幣,二〇〇五年四月二十二日竣工。

  三塔,東對洱海,南三百三十六米處有桃溪,西對蒼山應樂峰,北七十六米處有梅溪。主塔居中,旁有左右各一的南北小塔。主塔名叫千尋塔,座基正面刻有「永鎮山川」字樣,始建於何時,說法不一,有專家估計,乃建於唐朝末年;兩座小塔建於宋代年間,即大理國時期。崇聖寺始建於唐,鼎盛於宋,三塔為崇聖寺的重要建築。清咸豐、同治年間,崇聖寺毀於兵燹和自然災害,僅存三塔,及後該寺重建,三塔受到保護修繕和科學管理,使崇聖寺成為西南地區融入深厚漢文化的漢傳佛教的單體建築寺院。主塔十六層,整體高度六十九點一三米,底部九點九米,與崇聖寺大門構成中軸線,密檐式四方形磚塔,具典型的唐塔風格,是現存唐代最高磚塔之一;南北小塔各高四十二點一九米,為八角形密檐式十層磚塔。南北兩塔與主塔等距七十米,三塔氣勢雄偉,猶似三根玉柱。三塔景區內有一聚影池,遊人若取得適當位置,可以同時拍到三塔及水中的倒影。那天,眾多遊人不嫌烈日當空之苦,在池前排「長蛇陣」,只求拍得倒影美景。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