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曾建華裝置作品思考生命

時間:2016-09-09 03:15:48來源:大公網

  圖:曾建華通過作品《無》探索生命意義\主辦方供圖

  【大公報訊】記者劉毅報道:西九文化區M+展亭自今年七月份落成後,今日起舉辦首個展覽「曾建華:無」,展期至十一月六日,由M+博物館與香港藝術發展局聯合主辦,委約本港藝術家曾建華設計裝置作品《無》,藝術家根據展館場景特色創製藝術品,呈現對於人生意義的思考。

  人生慾望 無盡虛無

   M+博物館首席策展人(教學及詮釋)方詠甄介紹,是次展覽構思來自曾建華去年於第五十六屆威尼斯雙年展的個展「無盡虛無」,作品《無》是「無盡虛無」的演化和延續,堪稱一個「總體藝術」,即雖是一件作品,卻分布在展館內外的不同空間,將一系列以隱喻和寓言式陳述的哲學、文字和宗教觀念,融合取自電影、音樂和流行文化元素,令觀眾觀賞展覽時,總能或多或少反思生命的荒誕和虛無。

  曾建華表示:「我構思這個展覽時,會考慮到展場環境去設計作品,部分展品的想法是我去年結束威尼斯雙年展後,不斷看電影、看書,特別有感於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馬克白》,當中談到人生追求的很多慾望,其實都是一場虛無,這一觀點給了我很大啟發,也是今次的靈感來由。」

  M+展亭外的露天平台被曾建華分為三個部分:浩瀚的天空、平台通道以及外圍的旋轉樓梯,象徵人生之旅。方詠甄道:「平台中央本已種了一棵樹,曾建華就地取材,賦予樹木意義,把樹木融進這三個部分,體現人生有時候與樹木無異,最後總要歸於塵土。」藝術家又以鏡子覆蓋整個露天平台的外牆,人們行走其間,都能在鏡子裏看到自己的影子,想法接近佛教的「無常」和「無我」。

  樹木榮枯 隱喻輪迴

  參觀者根據露天平台地上的文字指引,就可來到陰暗的展廳,迎面展牆的影像受美國電影《發條橙》的啟發,影片中的人物穿梭於一道又一道迴廊之間,四周的柱子,又令他們好似生活在監獄,每日必須遵守荒誕且重複的思想改造,才能被社會接受。

  再往展廳深處步行,即可看到一大面玻璃幕牆,投影儀在牆上呈現一座小山上一棵孤零零的樹木,樹葉隨着疾風搖曳,不斷飄落。這一投影裝置靈感取自匈牙利影片《都靈之馬》,隱喻生命本質的孤獨性,且影像中的孤樹,與展廳外真實存在的樹木形成對比,室外的樹繁盛、室內影片中的樹凋敝,兩相對比恰如生命輪迴。

  上述展覽設導賞團,展期內逢星期六、日和公眾假期上午十一時至下午六時,設有專車接載訪客往返西九項目辦公室及區M+展亭,詳細查詢,可以瀏覽網址:http://www.westkowloon.hk/nothing。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