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關於「始遷祖」\顧農

時間:2016-09-08 03:15:59來源:大公網

  古人往往稱自己的故鄉為父母之邦,他的祖先也往往一向就生活在這裏。但是如果一代一代向前追溯,有的家族就會發現,他們的某一代老祖宗是從外地遷移到本地來的。想由此再往上追,難度一般比較大,詳細情況不容易弄清楚。

  由甲地遷往乙地的第一代人,在他們家族後來編纂的家譜族譜裏被稱為「始遷祖」。「始遷祖」總是心氣比較高、本事比較大的人。他單身一人或帶領若干人從甲地遷往乙地,必須下很大的決心,一定會經歷許多辛苦,然後才能開闢新局面,開始新生活,並在此乙地繁衍他的後代。

  「始遷祖」人在乙地,但他會記得甲地,那裏是他的故鄉,有他的先輩,留下了他的鄉愁。而這「始遷祖」的後代特別是三代以後之比較晚近的後代,可能已經不大清楚自己的祖籍,更未必去過—他跟那裏已經沒有多少關係了,於是他即以這乙地為自己的故鄉。如果他沒有再遷移到別的地方去,那他就成了所謂「本地人」,不大能體會所謂鄉愁了。

  古代社會相當沉悶,或者說比較穩定,充當「始遷祖」的人是比較少的。而如今是一個農民工大批進城並比較容易在城裏落戶的時代,潛在意義上的「始遷祖」就多了。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乃是一個強行製造「始遷祖」的運動。由於「文革」十年而完結,大部分知青陸續回了城,去開始他們全新的生活,這個運動是灰飛▉煙滅/湮滅(埋沒)▉了,但總還有因為結了婚或其他原因就留在插隊之處的人們,這些「始遷祖」近況如何?

  如果有某一下鄉知青已定居某一農村,而他的下一代又成了進城的農民工,那麼這種遷來遷去的情形,應最能集中地反映近五十年來中國社會的變遷。

  深入了解一個家庭,必須連續地看他三代,這才能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畫面和印象。舊時代家譜族譜裏的「始遷祖」,往往都是要等到十幾代以後才被追認的。現代社會流動性很強,一家又只生一個或兩個孩子,多少代人呆在同一個地方不遷移,這樣的情形在總人口中的比例是小得多了。由此將產生兩大結果,一是「始遷祖」一詞大有被淘汰的可能,二是鄉愁將大為繁衍—這恐怕將是現代社會的常態,社會學家自當睜大眼睛好好研究觀察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