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大家皆視上品琥珀為珍寶,等同金玉。那時還沒有人工合成琥珀、生珂巴樹脂(Raw Copal)、塑料和酪素(Casein)等仿品,故贋偽者寡。現今收藏家大多對那時的琥珀雕件有興趣;但明代留存的完美精品極稀,像附圖清代所雕刻的琥珀垂飾(雕松鼠桃形,高約六點四公分),則偶然仍可在一些國際性大拍賣行見到。
質佳老琥珀透明度高,純正、明淨而晶瑩;透明度足以影響色澤與寶光,猶如緬甸翡翠「老坑玻璃種」、「水頭長」才通透凝靈。琥珀雕件若用「金珀」或「清珀」的極品,更顯清雅潤澤。清初三朝時,與北方及西歐貿易漸頻繁;而波羅的海產「海珀」,品質及透明度高,含氣泡極少,含琥珀酸多不超過百分之四;小量流入中原,尤以乾隆及以後,更成為宮廷人士、權貴者與富戶寵兒,不惜斥巨資找名家精雕細刻。由於琥珀摩氏硬度低(緬甸出產者為二點五至三度,已較多米尼加與歐洲所產為高),故雕刻遠比木刻、竹刻、玉雕、牙雕及壽山石雕等困難;着刀使勁稍有偏差,角度略誤,即易崩缺損裂,浪費珍貴材料;因此,留存至今完美精品甚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