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網絡圖片
與一批老朋友一道,剛剛去內蒙古的呼倫貝爾「自由行」,收穫真的頗多。
呼倫貝爾,由「呼倫湖」和「貝爾湖」的結合而得名,原是內蒙古的一個盟,相當於內地省份的一個「地區」,首府原名海拉爾,本世紀初撤盟設市,取名「呼倫貝爾市」,大概是要更加突出全盟的重要性。這個市的人口不多,只有二百多萬,但面積卻相當於山東和江蘇兩省的總和。它遼闊、美麗、富饒、神奇,令國內外人士普遍嚮往,爭相前往目睹其美景、風姿。
呼倫貝爾擁有遼闊的土地,以草原為主,被稱之為「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草原既是其代表,也是其根本。
去呼倫貝爾,當然要去看看它的草原。我們曾在一天裏驅車三百多公里,從市府所在地海拉爾向東北方向前行,應該是進入了大草原的腹地,還在草原深處的蒙古包裏過夜,沿途走走停停,間或騎馬、駕駛草地摩托,領略草原風光和風情,感受草原意境。成群的馬、牛、羊在藍天白雲下悠閒自得,但很少見到人群,偶爾可見形狀、顏色各異的蒙古包,給人以遊牧民族生產和生活的幻境。是美妙,是神奇,很難說清,令人心曠神怡,忘卻一切煩惱,確實是我們一夥人的共同感覺。
呼倫貝爾市管轄的額爾古納是該市集歷史、文明、生產和生活的縣級小市,由草原、森林和河流合圍而成,是蒙古族的發祥地
,還是北方十多個少數民族的搖籃,我國的俄羅斯民族主要集中在那裏。在一片近三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僅有不到十萬居民,但由八十一條河流合成的額爾古納河水系和由此而成的「亞洲第一濕地」,卻讓那裏成就了別樣的風景和生活源泉。面積大、高緯度、低海拔、物種眾多、候鳥繁眾,是這個濕地名聲四揚的關鍵,吸引着各方探訪者。我們去到濕地時,已經因為季節的關係屬於旅遊者遞減的時期,但仍能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有些攜家帶口,有些成群結隊,足見慕名而來的人依然很多。
我們此去呼倫貝爾進出都是經過邊陲名城滿洲里,對它應該也有點記敘。
滿洲里位於呼倫貝爾一隅,是中俄邊境上的歷史通道,目前還承擔着中俄鐵路貨運的大約百分之六十五,並有着年通關二千多萬輛汽車的能力,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很高。對於它,我自己也不陌生,因為曾經在近五十年前因公務從北京乘坐歷時四十多個小時的火車(那時的滿洲里沒有機場)去過這座名城,並在那裏住過兩個晚上,依稀記得它當時的模樣:一個僅有兩三條街的小鎮,最高的房屋也只是兩層的「樓房」,還沒有走幾步路就已經出了市區。這次再到那裏,雖然知道它會有變化,但仍不免大感驚訝。記憶中的模樣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樓林立、街道寬闊整潔、異域風情濃郁、特色異常鮮明的現代化城市。絢麗、斑斕、柔和燈光籠罩的夜景,將整個城市打點得如同神話一般。
城市的常住人口也由原來的寥寥數千增加到目前的三十餘萬,讓大名鼎鼎的滿洲里成為了一座名副其實的城市。滿洲里西郊國際機場,則承接着來往於他國的多個航班。屹立在邊境線上的國門和讓人肅然起敬的界碑,給人以威嚴、神聖的感覺。為了喚起回憶,也為了讓同行的朋友不至於說我講的歷史是虛言,我在滿洲里博物館裏找到了一張記錄當年市區實景的照片,向他們證實了我的記憶和感受。
一次短暫的旅行,不可能覆蓋面積比一個中等國家還大的呼倫貝爾全境,它還有很多美景、歷史和特色有待了解,只能留待其他機遇再去認知。但長久的夢想終於成真,我自信一定會產生多日的回味和愉悅,還會引申出更多的夢想和實現幻夢的衝動,包括認識呼倫貝爾的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