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舊街坊在城皇街高處舉辦盂蘭拜祭活動
在樓房密集的市區進行盂蘭拜祭,面對最大的挑戰是居民投訴。即使不演神功戲,單是經師誦經及焚燒衣紙也會造成滋擾,難免有人投訴。此時政府人員便向有關團體發出勸喻,要求改善情況。
中環士丹頓街近年變成蘇豪區,華洋雜處,但每年農曆七月廿三至廿四日仍可見到三個傳統的盂蘭風俗。當中以卅間街坊盂蘭勝會最受人注目,因為它在行人路搭棚架,經師在馬路邊做法事,到來消遣的年輕人和外籍人士如常往來,汽車駛過要減慢速度。表面上相安無事,但該團體今年收到環保署指示,只許在地域範圍豎立兩支招魂旙,代替過去的六支,相信有居民不滿旙桿太接近之故。
士丹頓街佐治里有一個規模細小的盂蘭活動,由鶴佬人主辦,他們將小巷變成祭祀場地,擺滿香燭祭品,巷口掛上一支「太平山」小旗和一個燈籠,晚上九時許開始拜祭,經過士丹頓街的人都投以好奇眼光。這活動只持續到深夜十二時,之後借用卅間盂蘭的大爐火化衣紙,對出入的居民沒有造成太大影響。
另一個盂蘭活動在城皇街最高處,由鶴佬舊街坊主辦。他們的先輩居住士丹頓街唐樓,在瘟疫盛行的年代開始祭祀孤魂。隨着地區發展,這個盂蘭多次搬家,最後遷至遠離民居之樓梯級。他們也拜三數小時,火化衣紙後便自行清潔地方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