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光緒年間,上海有一個名叫「永勝玉」的梆子科班,曾經培養了很多優秀藝人。如吳永順、王永廣、宋永貞、潘永貞等,在「永」字輩學員中,有一位被稱為「十大關公」之一的程永龍。他演的「關公」戲,自成一格,能與老三麻子、小三麻子、林樹森、周信芳、李洪春、唐韻笙等名家媲美,是曾經長期紅遍關外的前輩名角。在科班中,還湧現了大量的優秀旦角演員,班中的旦行學員,均以「燈」字起藝名。如一盞燈(張雲卿)、兩盞燈(張永玉)、三盞燈(張錦珂)……十四盞燈(趙文連)等,他們都在表演藝術上,有較高的水平。尤其是其中有一位藝名「七盞燈」的毛韻珂,更是出類拔萃,一直在南方享有盛名。「永勝玉」科班的學生,開始學的是「梆子」。後來,隨京劇的迅猛發展,他們也全都改唱京劇,成為「南方京劇」的一支重要隊伍。
「七盞燈」毛韻珂,生於一八八五年,出身梨園世家,父親毛海珊,為清同治年間首批南下的京班青衣演員。他自幼師從梆子名家張國泰,學習梆子老生,又兼習黑頭、雉尾生等。倒嗓後,又從余伯清改習京劇花旦。在清末民初,他與名旦馮子和、賈璧雲鼎足而三,名滿申城。主演的《大英傑烈》、《花田錯》、《辛安驛》、《富春樓》等劇,膾炙人口,備受讚美。毛韻珂因為學戲極多,見多識廣,並且各種行當都曾涉獵,多才多藝,表演細膩,特別善於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他在班中,無論是生、旦、淨、丑,文戲武戲,主角配角,無一不能。到了民國初期,京劇界開始編演「時事新劇」,一時成為風氣,毛韻珂也積極參與。他所塑造的時裝戲中穿西裝的女學生的形象,活潑伶俐,無可匹敵。曾經在「新舞台」與夏月珊、夏月潤、潘月樵、馮子和等名角合作,演出時裝新戲《新茶花》、《空谷蘭》、《雙鴛鴦》、《波蘭亡國》等劇,做派從容大方,酷肖青春少女,迷倒大批觀眾。並且,當時他思想開放,追求進步,在辛亥革命期間,積極參加演劇籌款活動,投身革命浪潮,並曾個人捐助一千銀元,支持革命活動。當時的滬軍都督陳其美,獲悉他的義舉,還特地寫信向他致謝。
毛韻珂技藝全面,擁有大量傾慕者。後來,他就以自己家人為主體,組成「毛家班」,先後在南京、武漢、浙江、上海等地演出,反映頗佳。他的子女,也都是享有盛名的優秀演員,子毛燕秋,工武生,女毛劍佩、毛劍秋,擅長文武花旦。其中,尤其以毛劍秋後來居上,更為出色。
毛劍秋幼承家學,天賦聰慧,扮相華美,嗓音甜亮。其父又特聘名家白玉昆、韓長寶為武功教師,傳授武技。毛劍秋努力練功學戲,文武兼長,打下了扎實的技藝功底。後來,還拜了京劇大師梅蘭芳為師,表演藝術更趨精進。她長期在「毛家班」中擔任主角,曾先後主演《四郎探母》、《宇宙鋒》、《玉堂春》等劇,還曾在抗日戰爭期間,參加排演了一批以宣揚民族氣節、反對賣國投降為主題的新編歷史劇,如《梁紅玉》、《桃花扇》、《萬里長城》、《薪嘗膽》、《陳圓圓》、《昭君和番》等劇,在觀眾中獲得很高的評價。毛劍秋的丈夫王椿柏,是著名的文武老生,二人的女兒小毛劍秋,也是著名的京劇旦角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