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雪樺
癌症很難對付,但已不能簡單地稱之為「不治之症」,各國科學家已發展出不同的治療方式和藥物;加上適當的預防,很多癌症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一種較新的療法是「抗血管生成療法」,根據這種療法,又有專家提倡通過日常飲食來進行適當的預防,既省金錢,少痛苦,也可能更有效。
關於癌腫的「血管生成」(angiogenesis)理論,是美國JudahFolkman教授一九七一年提出的。他一九六八年就以35歲之齡成為哈佛醫學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全職教授,但他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表的上述創見大受質疑,被指有悖於治癌研究的主流方向,而且他嚴格來說是臨床醫生,不是研究學者。
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角度去看,他的確不對,因為他並沒有針對癌腫本身下手,而只在癌腫的外圍作戰。他發現,癌腫擴大的首要條件,是在周圍催生出大量血管,一旦這個雜亂無章的血管網絡形成,癌腫就可以大量吸取營養,迅速成長。
據Folkman的學生WilliamLi說,有時,一個只有圓球筆頭大的的微癌腫,可以在兩個星期內長大一萬六千倍!血液進入癌腫後流出,可能通過循環系統把癌細胞帶到身體其他部位去,是為癌症轉移。
Folkman於是想到,切斷癌腫的血液供應去把癌腫「餓死」。
人體對血管的生長有自我控制機制,受傷了,為了愈合傷口,要生長出新的血管,婦女懷孕時更要生長大量新血管。在正常情況下,這會適可而止。這是通過釋放出某種刺激劑或抑制劑來做到的。至今,市場上已有十多種抗血管生成藥物(antiangiogenicdrugs),有二十多種在進行最後階段的臨床試驗,還有一百多種在進行較早階段的臨床試驗。世界各大藥廠幾乎都有這方面的研究計劃。
不過,「凡藥三分毒」,抗血管生成藥物亦有副作用,它等於要抑制人體一項重要的功能。
於是,上文提到的WilliamLi想到,與其得病了才吃這些必然昂貴又有副作用的藥物,不如在癌腫處於微型階段、還未有條件長大時就提高抑制血管生成的能力,從預防入手。
根據研究,75-80%癌症由環境因素造成,30%是病從口入的。WilliamLi研究的卻不是不要吃什麼,而是該吃什麼,可以從哪些身邊就有的天然食物中加強免疫力。這看似是簡單的事情,但沒有人去認真研究,因為食品製造業不會研究抗癌,而藥廠不會去製造食品。
WilliamLi和他的團隊除了要找出適當的食品,還要從中篩選最佳的品種。譬如發現綠茶有益,還發現香片(Chinesejasmine)和日本煎茶(sencha)較好,兩者混和泡飲又更好。
他就此在TED發表過很受歡迎的Canweeattostarvecancer?(我們能餓死癌腫嗎?)演講,是為這個網站十大最受歡迎科學演講之一。在他參與成立的AngiogenesisFoundation(血管生成基金會)網站和Eattobeatcancer(以食抗癌)網站,有很多該吃什麼、可以怎麼吃的資訊,不妨參考。
再說Folkman教授。據說,他曾多次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提名,但未及得獎就在二○○八年死於心臟病。這個獎一向不會追頒給死者。
(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全媒體新聞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