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娃娃魚」/李丹崖

時間:2016-08-31 03:16:07來源:大公網

  這裏說的「娃娃魚」可不是大鯢,而是一種美食。這種美食,在全國各地叫法不一,譬如,在四川宜賓,稱之為「哄上坡」,意思是吃這東西不擋飽,只能是哄一下自己的口腹;還有些地方稱之為「漏魚」,或者是「漏漏」,無非是從其形狀和製作方法上來命名的;在中國北方,譬如皖北一代,則稱之為「娃娃魚」,這種叫法很可愛,當然了,也深得女士和小孩子的喜歡。

  夏末秋初,在皖北名城亳州街頭,隨處可以吃到「娃娃魚」這種吃食,爽滑可口,大料煮水的香,融合了多種名貴的中藥材;剛下來的大蒜汁的鮮,提升了美食的厚度;橙紅色的胡蘿蔔丁脆香滿口,是爽滑後的點點驚喜。因此,常常見美女走在街頭,手裏端着一個透明的塑膠杯,一根吸管,呼呼啦啦地,把整杯子的「娃娃魚」抽進胃口的海洋。

  「娃娃魚」的製作方法十分簡單。原料來自沃野千里的皖北大地,顆粒飽滿的綠豆、高粱、玉米、紅薯等,用它們做成的澱粉。先按照一分水、五分澱粉的比例把澱粉調整成糊,然後燒開一鍋開水,把糊狀的澱粉通過漏勺漏到沸水中,不停攪拌。稍等片刻,開水中似有百千條蝌蚪和魚苗在歡快游泳,這時候撈出來,放到水中冰鎮一下,即可用來製作「娃娃魚」。

  皖北人吃「娃娃魚」,喜歡放一些糖在大料水中,這樣吃起來的「娃娃魚」甜甜的,增加了味道的厚度;四川人吃「娃娃魚」,就截然不同了,他們喜食辣子,把辣椒油放進去,辣味十足,再加上酸,酸爽過癮,四川有這樣一首詩來形容「娃娃魚」的鮮美:「冰鎮刮條漏魚竄,晶瑩沁齒有餘寒。味調濃淡隨君意,只管涼來不管酸。」寫盡了食客們對「娃娃魚」的喜愛。

  八○後們,是經歷着中國內地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一代,他們小時候,物質生活大都不怎麼充實,人們變換着法子改善生活,一種澱粉也能製作出各種吃食,於是,就有了「娃娃魚」,就有了涼粉,就有了粉絲等。祖輩們在艱澀的生活中,用自己的智慧把平淡的生活原料變幻成各種神奇的吃食,來滿足我們的口腹之欲,其實,也是在培養我們對生活的激情,告訴我們:其實,生活還可以這般美味。

  人都是有鄉愁的,「娃娃魚」足以代表現今三十歲左右的人的鄉愁,足以成為他們回首往事時的一種美味符號。美食的功用對人的記憶烙印敲打,豈止是味蕾,還是心尖上完美的印記。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