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叫我寫一點關於大女兒在哈佛讀研究生時的事情。對於大女兒(以下簡稱DX),優秀或不優秀都是我的女兒,原本的她,我看慣了。 在以下的幾個篇幅裏,我以長輩的身份、旁觀者的姿態、感興趣的目光,去欣賞包括DX在內的、哈佛設計學院的中國研究生。
十多年後重訪美國劍橋,去暫住幾個月,陪陪她。那是一棟不小的三層樓洋房,一樓住一戶美國人家,二樓住DX和另外三位中國研究生,三樓是哈佛的另外四位研究生,美國人。他們擇群而居,也好。
一年級時,DX住學生宿舍。到了二年級,就和幾位同學搬出來租房住。這樣的好處是省錢和自在。
美國的房子大大的,他們各有自己獨立的卧室,共用廚房、客廳、兩個衛生間。DX的房間足有十五、六平方米。在我抬步進門之前,她說:「媽媽,我今天尚未來得及整理房間,但是,我進去之前是要換鞋的。」我站在門口,掃視一下周圍,之後把目光投向室內,「哦!我看換不換鞋都沒關係。」我不屑地說。「媽媽,你別諷刺我,這兩天真的太忙。」她聽出了我的意思。
我能諒解她沒有收拾房間,也能想像其他三位同學的房間狀況,差不遠吧。當時我想,幾天下來,向你們展示一個有了長輩的公寓面貌。
在前面的篇章提過,哈佛錄取新生,除了看學業成績,還要看領導才能、個人魅力、社會奉獻精神等。在那些日子裏,我看到了哈佛標準在學生們身上實際的一面。
知道有阿姨到來,其他三位同學當晚都盡早回「家」。 相識之後,我們聊起天來。我說:「你們真優秀,是親人和朋友的驕傲!」我如此說,也如此想,真沒有奉承之意。「阿姨,我是招生的老師搞錯了,才錄取來的。」一位甜美的、笑咪咪的女生回覆我,大家叫她YR,來自新疆。
「怎麼這樣想?」我不滿她的回覆。接下來,其他同學也說同樣的話:「我也是老師搞錯了,才被錄取的。」她們不快不慢地解釋,給自己的說法一個理由:「剛到哈佛時,我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校方搞錯了,搞錯了姓名,搞錯了分數,才被陰差陽錯地錄取。」
他們用中國式的謙卑和我說話,瞬間,我們拉近了距離,有了親切感。看來,中國傳統沒有在他們身上out掉。此時,另一女孩接着說:「直到有老師說『哈佛看重每位同學身上的特質和潛能』,我們才面對現實,增強自信。」她們說得真得體。
第二天,YR出門之前說:「阿姨,如果您需要什麼東西,就到我的房間找,隨便進出。」其他同學亦如此說。當時我不明白,為什麼可以這樣。直到接下來的幾天,我大搞衛生時才發現,她們每個人的房門白天總是敞開着。
我就問DX:「你們生活中也學哈佛,把『門敞開着』嗎?」「沒什麼好關的呀!誰想用什麼,進出方便吧!鎖住大門就好了。」女兒回答。
「就沒有什麼隱私嗎?」我繼續問。「信用卡隨身,隱私在腦子裏。」她說。
在海外讀書的學生,似乎都不在意自己的房門關與不關。一年之後,小女兒去港大上學,我每次到訪,發現港大女生更甚,常有不鎖門的。我問她為什麼,她說「樓下有阿姨把關大門。再說,誰要這些東西呀!」
敞開着的門,給了我清潔的機會,我隨意進出。裏裏外外,包括四間卧室,幾天下來,公寓舊貌換新顏。
(哈佛散記之二十,逢星期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