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製餅師傅在餅房內工作 資料圖片
三十年前,半島酒店集團首創奶黃月餅,將月餅文化推向更新潮的發展階段,今年為慶祝奶黃月餅面世三十周年,半島酒店更推出迷你榴槤奶黃月餅。經歷了數個朝代,從最原始的糕點轉型到如今的月餅,它早已不單是一種應節的食品,多變的形態,賦予了月餅更多文化、新潮的氣息,卻也在無形中少了一份舊時的情感色彩。
大公報記者 周怡、陳惠芳
限量八千個,以馬來西亞D24榴蓮及奶黃做餡的半島酒店迷你榴槤奶黃月餅,近九百元一盒(8個),相比平時的奶黃月餅價格高出數倍,值不值或許因人而異,但不得不承認在現今中秋節月餅市場中,奶黃月餅佔據了相當大的一部分市場份額。以半島酒店為主,嘉麟樓、九龍酒店、益新、美心以及東海堂等商家,都推出各自的奶黃月餅,搶奪月餅市場一席之位。
抹茶「進攻」月餅界
對市民來說,有着三十年歷程的奶黃月餅仍然「新鮮」。好的奶黃月餅外形要像一枚棋,外皮上的字體要清晰,皮的厚度要適中,濕潤不乾涸、軟滑不餬口的奶黃月餅,才算是佳品。半島精品部賣的奶黃月餅和嘉麟樓雖然同用一個食譜,但半島精品部是半機器製造,而嘉麟樓則採用全人手製作,口感自然有所不同。每逢中秋前夕,爭先恐後預訂奶黃月餅的現象依然,而又一股新的勢力也在漸漸萌芽。
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港人十分喜愛抹茶食品或飲品,商家從中尋找商機,將抹茶也拉入了中秋月餅戰團。
去年在香港引發排隊狂潮的日本抹茶老字號中村藤吉,今年於中秋節期間推出香港限定「丸十月餅禮盒」,共有抹茶和日本甜薯兩種口味。其造型、餡料與日本的草果相似,均由日本京都製造再直送香港,包裝也是中村藤吉一貫的日式優雅,只是價格也是驚人,兩個就要港幣198元。
以雙黃白蓮蓉起家的老字號華麗園也不輸陣,去年就已經推出抹茶月餅,今年更推出升級版,在抹茶月餅內加入烤過的崧子仁,包裝上的兩隻喜鵲,更具傳統特色,不到兩百元一盒(8個),價格倒是比較實惠,只是需要提前預訂。另外還有榛子、榴槤、斑蘭、五仁口味。
禮賓府前行政總廚主理的高級中菜餐廳禮賓傅,今年新推出以抹茶奶黃混合做餡料的酥皮抹茶奶黃月餅,以及用抹茶酥皮配傳統奶黃餡的抹茶酥皮奶黃月餅。兩款月餅均使用在日本擁有一百七十多年歷史的森半抹茶粉調配,甜而不澀。月餅印上了代表餐廳的帽子團標識,而外包裝則以喜慶的紅色為主,搭配桃花及紳士人像圖案。
少不了的傳統味道
此外,還有人氣甜品網店Valérie、專賣日本茶葉及茶具的小店「香茶房」、田舍家以及Chef Tiff Kitchen,均有推出抹茶口味的月餅。
同樣起源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的,還有紅極一時的冰皮月餅。
上世紀五十年代,據說香港的月餅市場,主要被龍鳳、瓊華、高陞及大同等老餅家分佔,當時的奇華和榮華,還只在元朗和屯門等地區經營。隨着第一家生產月餅的西式連鎖餅店「超群」打破月餅只在傳統老餅店售賣的局面,越來越多餅店開始推出各式傳統及順應時代的新潮月餅。大班麵包西餅店就在八十年代末,新創了不油膩,口感細緻新鮮的冰皮月餅,漸漸取代了傳統月餅。
有人指出,大班看準市民注重健康的生活,以及對傳統月餅油膩口感的厭煩心理,新創迎合潮流趨勢的冰皮月餅,正符合了經濟學暢銷書《藍海策略》書中所提及的「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產品」、「跨越時間」和「投入健康潮流」三大市場空間原則。
在各類新式月餅的衝擊下,傳統月餅漸漸失色,當紅的奶黃月餅和各式五花八門口味月餅更是層出不窮,縱然如此,仍有一些堅守陣地的「傳統派」,堅持着製造傳統習俗中不可或缺的傳統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