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再訪敦煌/徐貽聰

時間:2016-08-30 03:16:09來源:大公網

  日前,因為參加會議的需要,我得以再次走進了甘肅省的敦煌市。

  我說「再進」,因為是第二次造訪這座歷史名城。第一次去敦煌是在二○○四年,也是在夏末秋初,專門是為看看令它成名的莫高窟和鳴沙山、月牙泉。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十二年應該根本算不上什麼,但敦煌在這麼短的時間裏出現的變化之大確實讓我驚愕。兩相比較,感受良多,還在途中向我熟識的外國友人幾度談及我的認識和理解。

  我參加的會議是甘肅省政府承辦、即將於今年下半年在敦煌正式開幕的「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簡稱「文博會」)的一個分論壇,會議本身的名稱為「中醫藥文化與產業國際論壇」,頗受國內外的重視,有來自亞洲、非洲、歐洲乃至拉丁美洲的參與者。根據「文博會」整個日程的安排,分論壇提前舉辦。因為這兩年來一直在參與「中醫藥國際化」對外方面的安排和落實,會議主辦方非常希望我能到會,推辭未果後傾身而往。會議的時間很短促,日程也很緊張,但我還是擠出時間,同與會的外國代表一道,在敦煌市區內外,特別是它的「名片」之地簡單地轉了轉。

  敦煌不大,但在全世界都很有名氣,因而引起了各方來客的普遍好奇和關注,想就近對它有點了解,則是與會者的一致願望。由於我對敦煌已經有點認知,故而會前就建議將參觀莫高窟等地列入日程,會議方也早有此意。

  當年我去敦煌的時候,只有火車通到一百公里外的紅柳園,從那裏被汽車接到敦煌,回程則是乘汽車去往四百多公里遠的嘉峪關,再轉乘飛機返回北京。那時,敦煌市區周邊和通往景點的公路看起來都比較簡陋,旅館也為數不多。

  如今,一個不是很大、但設備齊全的機場已經在市區不遠處建成並運行數年,連接旅遊景點和附近城鎮的高等級公路四通八達,大大小小的旅館不僅星羅棋布,設備和服務也可與其他地方的星級酒店相比較。從城市特別是為突出旅遊景點的交通、住宿等硬體方面來說,敦煌的變化之大、之快,可謂令人有目不暇給的感覺和聯想。

  再次參觀莫高窟,讓我體會到了「繼承、創新」和「綠色理念」在發展中的被深度理解和運用。與第一次去時驅車直到景點入口、單獨參觀、特殊開放等不同的是,這次基本上都是「跟大隊」,去莫高窟更是要從二十公里以外的地方開始,途中還要排隊乘坐往返於入口處至洞穴、行駛二十來分鐘方能到達的擺渡車。每天對參觀的人數更有非常嚴格的限制,開放的洞穴數目也在嚴加控制之中。此外,參觀者們都需要在入口處觀看兩部分別介紹敦煌在絲綢之路上的歷史地位和莫高窟形成過程的電影,接受關於歷史的教育。

  我事後意識到,這個「毫無例外」之舉對於為什麼要去參觀敦煌確實很有必要。我對同去的朋友說,如果第一次參觀是「感性的」,這一次則是上升到「理性的」了,因為我懂得了敦煌的內涵。

  從吸引人流到嚴格控制人流,既可看到敦煌知名度的提高,也讓人能夠感受到管理水準在「品質上」的變化。與第一次相比,無論是在莫高窟,還是在鳴沙山和月牙泉,都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人群,不同的是進前者需要預約和實名報名,進後者則沒有什麼限制。誰能說,這十年前後,敦煌在全國人民中被嚮往的程度不是在發生着巨大的變化。誰又能說,內地人外出走走的基礎和條件十年中不在出現明顯的差異。

  在敦煌期間,還利用了晚上和夜間的空閒,看了兩場演出:一場是大型歷史隴劇《醫聖岐伯》,另一場是多種舞台藝術相結合的歌舞劇《敦煌盛典》。

  兩場演出都別開生面,給人印象深刻。特別是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敦煌盛典》,不僅反映了敦煌的燦爛歷史,更將以鳴沙山為背景的露天舞台展現在觀眾面前,起到了實景作用。演出中,還將多媒體和舞台整體旋轉技術密切結合,給人以逼真的視覺感受和歷史的聯想,效果真的很不錯。這一些也是我在第一次往訪時所不具備的,屬於另一種創新和變化。

  綜合而言,我對敦煌變化感到驚愕的原因大概是:發展速度很快、能集中掌握特色、對歷史理解深邃,以及實用上的多方結合。我期待,我的這些個人結論不會被人理解為一個「井底之蛙」的孤陋寡聞,或者被列入「少見多怪」的範圍。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