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版本學/王 璞

時間:2016-08-29 03:16:20來源:大公網

  我讀翻譯作品很講究譯者和版本。同樣的一本書,不同的譯者,不同的版本,優劣往往天差地別。

  一般的東西是越新越好,但在翻譯文學作品方面,卻正應了那句老話:薑是老的辣。契訶夫小說的中文譯本,只要能找到的我都找來看了,沒有一種超過汝龍的上海新時代版本,出版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莎士比亞、托爾斯泰、巴爾扎克等等大師的作品也是如此,你讀了朱生豪、草嬰、傅雷的中譯本,再看其他的版本都覺得荒腔走板。郭沬若的詩文我不喜歡,可是他譯的《浮士德》倒是自成一家。到現在還沒人超越。到底是詩人,對詩的韻律和意境有他獨到的體會。

  到香港定居之後,我有了一個新愛好,同樣的一本書,如果有台灣和內地兩種譯本,我喜歡都找來讀一遍,感覺很有趣,很多書連書名都譯得天差地別,更不要說內容了。這麼說吧:如果你對兩岸的經濟政治文化差異沒有認識,那去讀幾套同一名著的不同譯本吧,保證你獲益良多。

  我最近的一次類似體驗是讀中文名字叫何偉的美國作家彼得.海斯勒的《江城》,台灣的那本叫作《消逝中的江城》,都讀過了之後,我的感覺是讀到了兩本不同的書。只好去找原著再讀一遍。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