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丁氏父子/鄧小秋

時間:2016-08-29 03:16:10來源:大公網

  著名的前輩京劇演員丁連升與丁永利,不僅技藝高超,並且善於施教。從前清到民國,北京的京劇武生,基本上都是向他們父子求教,受益非淺,影響很大。業界公認,他們父子是教導北派京劇武生中最為出色的教育家。

  丁連升,原籍山東,曾與李連仲、路三寶、黃月山等名家同班習藝。他本人專攻武生與武花臉,見多識廣,功底深厚。曾經被清宮所召,聘為「內廷供奉」。尤其難得的是,他記性極好,每齣戲過目不忘。並且收藏有各種戲曲劇本上千冊,熟悉很多名角的表演方法。所以,班裏如果遇到大家感到生疏的老戲,都會去向他請教。而丁連升往往都能不負眾望,仔仔細細地替人說戲,解析疑難問題。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他為人熱情,懂戲極多,就紛紛向他求教;許多科班,都請他擔任武戲教師。漸漸地他就不上舞台唱戲,而是以教戲為業了。他所教的科班很多,如楊隆壽主辦的「小榮椿班」、郭際湘主持的「鳴盛和班」、葉春善負責的「喜連成班」、李際良所辦的「三樂班」等。同時,他還在「義順和」、「寶順和」、「玉成班」等戲班裏擔任「武行頭」,專門在後台負責武戲的一切事務。凡是武行演員,對他都很敬佩,他在武行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丁連升長期在各個科班教戲,久負盛名,徒弟很多,並且很多是赫赫有名的武生名家,如瑞德寶、田雨農、楊小樓、李洪春、遲月亭、許德義、李鑫甫、沈華軒、周瑞安等,都是他的學生。

  丁連升的兒子丁永利,自幼隨父學藝,也是學的武生與武花臉,很早就上台演出,有豐富的舞台經驗。在那時,他又一直跟着父親,看他教戲。在他父親教戲的過程中,他默默地記住了全劇的場次穿插、鑼鼓、服裝,以及各行角色的唱、唸、做、打。在此同時,還會留意各種不同流派演員的表演特點與長處。幾年以後,他也像他父親那樣,掌握了各種流派的武戲劇目。從此,他就跟隨父親,選擇了戲曲教育作為自己終身的事業。等到丁連升去世後,丁永利不僅子承父業,而且青出於藍勝於藍,成為北京各大班的武戲管事,每天都要去幾個戲院照料處理。一時間,在北京的武戲演員,都去向他學習求教,很快地就確立了他在戲曲教育界的權威地位。

  當時,北京的武戲流派,老一輩的主要是「俞(菊笙)」、「黃(月山)」兩派。後來最出色的,則是「楊(小樓)」、「尚(和玉)」兩派。難得的是,丁永利對於這些不同流派的表演,全都能熟悉、掌握,如數家珍,頭頭是道。如「俞派」的《挑滑車》、《長坂坡》,「黃派」的《獨木關》、《劍峰山》,「尚派」的《晉陽宮》、《四平山》等。尤其是「楊派」劇目,如《連環套》、《鐵籠山》、《金錢豹》、《武文華》、《惡虎村》、《冀州城》等劇,他更是了解、熟悉,十分精通。他能準確、細緻地講出楊小樓在不同年齡、不同階段演同一齣戲、同一段動作的演變和特點。有時,連在一旁聽着的楊小樓,也不禁撫掌叫絕,連連稱是。後來,楊小樓因為演出繁忙,索性就將跟自己學習的弟子,全都託付給了丁永利,請他代為教授,連他的外孫劉宗楊,也是轉向丁永利學習。楊小樓在一旁觀察,頻頻點頭讚許,說他教得準確、教得好。有一次,楊小樓要演出《英雄會》,由於久已不演,已記不太清,於是就請來了丁永利說戲。當時,丁永利不假思索地從頭至尾將這齣戲的場子、人物、唱唸、身段、鑼鼓等,細說一遍,終於使這齣戲順利演出,連楊小樓對此也大為佩服。梨園界出了這麼一位教戲的高手,北京的武生界,很快就形成了武生演員莫不求教於丁永利的局面。像著名的「楊派」武生李少春、高盛麟、王金璐、楊盛春、孫毓坤、劉宗楊、尚長春、齊和玉、米玉文等等,都曾受過他的教導。當時似乎有個約定俗成,凡是沒有向丁永利求教過的,別人就不承認他是正宗的「楊派」武生。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