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鏟刀磨鉸剪」/張 茅

時間:2016-08-29 03:16:09來源:大公網

  在車站附近一角落,看到一位鏟刀磨鉸剪的阿叔,恍惚時光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聽到「飛機欖」的叫賣聲,這是那年代的生活現象。

  賣「飛機欖」大叔頂上一件牛仔帽,手抱結他,高叫飛機欖吸引街上和樓上的孩子,有人要買,便把欖拋上樓,未見失手,孩子們就是喜歡看拋欖的一剎那。

  至於鏟刀磨鉸剪,對象是屋裏的主婦,聽到叫聲,急忙探頭出窗,把鏟刀佬叫住,錯失了機會,再等鏟刀佬下次出現,叫住了,又匆忙把菜刀拿到街上,打過價錢,鏟刀佬即拿出架生動工。這是過往的社會面貌。

  原以為家庭的廚房都現代化,再沒有人從事鏟刀磨鉸剪,這行頭消失了,怎知仍有老師傅以此謀生,還有家庭主婦光顧。

  朋友說,多倫多也有「鏟刀佬」上門兜生意,通常開一部小貨車,載着必要的工具,車身漆上「sharpening」大字,各類刀剪,例如剪刀、斧頭、電鋸、鏟草機、剪草剪刀、割肉刀等,打理花園,需要多種工具,自己弄不來,靠「鏟刀佬」上門服務,外國人的行頭,不只是「鏟刀磨鉸剪」,中外社會,都需要這門手藝。

  前面說的那位鏟刀阿叔,很有性格,只見他與人打話,對方問鏟一把菜刀,價錢多少,回答幾十元啦!價錢範圍很大,是三、四十還是七、八十,回答是先看看刀,不給實在的價目。

  九龍尚存一家鏟刀磨鉸剪小店,開業五十年,三代人生意,八十三歲的阿嫲幾年前才退休,生意交由孫女打理,全家懂這門手藝,孫女年輕,眼明手快,靠一手技術留住老街坊。

  中環半山有一對「父子檔」,隨街叫喊「鏟刀磨鉸剪」,老竇走在前面,兒子挑着架生在後,穿梭舊街道,這位阿叔相信是全港為數可數的鏟刀佬之一,行業漸近消失,沒有年輕一代入行,這年代只有兒子跟着他,兒子將來幹下去嗎?難說。

  幹這一行尚有一位姓沈的師傅,入行三十多年,嘆後繼無人。

  我以為這年代物質豐富,許多家庭用品用到差不多就丟,買回新的,刀與剪刀也如是,沒想到拿去打磨。社會對「鏟刀佬」幾近遺忘,沈師傅仍走遍十八區,隨街喊「鏟刀磨鉸剪」。在舊居民區仍是主角,常有主婦光顧,他的價目:小刀二十五元,大刀三十元。若有奇難雜症,如刀口歪、崩口了,或積鏽很多,便增收費。

  怎樣才是好刀,有兩種:鋼刀與鐵刀,一般人以為不鏽鋼刀好,時尚家庭多用鋼刀,鋼刀用鋼片製成,一年打磨一次夠了。但不鏽鋼刀不及鐵刀鋒利好用,鋼刀能斬骨頭,刀口硬,不容易彎捲變形,現在還有人找鏟刀佬,原因人手鏟磨比機器磨的效果好,機器磨刀有可能弄崩刀口、易損害,在打磨過程中受熱,刀口一旦變軟,變半廢品,甚至作廢,採用鐵刀及人手打磨,壽命較長,這是磨刀人提供的經驗。

  大家可記得李龍基唱的一首歌《磨鉸剪鏟刀》:

  磨鉸剪/磨鉸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刀剪不磨/刀剪不會利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理

  勤力讀書應趁早/莫負少年期

  一首勵志兒歌,通俗易唱,從平凡手藝,悟出人生哲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