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滑鐵盧永垂青史/高秋福

時間:2016-08-29 03:16:09來源:大公網

 

 

  圖:位於滑鐵盧古戰場南邊鐵獅山上的雄獅雕塑/作者供圖

 

  西歐有一個很不起眼的小鎮,長期不為人所知,十九世紀初,一場戰爭竟使它遐邇聞名,史冊永垂,從此,歐美有四十多個城鎮競相以它的名字命名,英語中還創製一個用它作代稱的新詞彙,這個有點神奇的小鎮就是現今比利時的滑鐵盧。

  滑鐵盧(Waterloo)位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以南二十多公里處,早年只是一個小村落,十八世紀末發展成一個小鎮。現在,面積二十一平方公里,人口不到三萬,綠草茵茵之上,裝點着一幢幢紅頂碧瓦的房舍,顯得極其優雅而寧靜。誰曾料到,二百年前,歐洲歷史上一場慘烈的戰爭正是在這裏發生。

  戰爭的起因需要追溯到法國大革命。一七八九年,法國民眾在巴黎起事,廢除王政,建立共和,資產階級取代封建貴族登上歷史舞台。歐洲君主專制國家見此驚恐萬狀,以英國為首迅即結成反法聯盟,進行武裝干涉。法國將軍拿破侖.波拿巴支持大革命,多次參加反擊外國武裝干涉的戰爭。通過戰爭,他實力壯大,軍權獨攬,先是於一七九九年發動政變,奪權執政,隨後又宣布稱帝,建立軍事獨裁統治。他一時志得意滿,接連對外發動戰爭,試圖稱雄整個歐洲。一八一四年,英國同俄國、奧地利、普魯士等再次結成反法聯盟,聯軍直搗巴黎,迫使拿破侖退位,流亡地中海小島厄爾巴。但是,他不甘心失敗,於次年三月悄然潛回巴黎,重新執政。反法聯盟見此再度結成,宣布拿破侖是「世界和平的擾亂者」,兵分多路進行征討。拿破侖得悉,決定以攻為守,打一場先發制人的戰爭。

  六月十二日,他趁俄、奧軍隊尚未出動,調集十萬五千人馬,二百四十六門火炮,先行北上,襲擊進入比利時境內的英普聯軍。十六日,他擊敗布呂歇爾將軍統帥的四萬五千普魯士軍隊,然後撥出三萬三千人馬由部將格魯希率領繼續追擊,自己則統帥其餘人馬不失時機奔襲由威靈頓公爵統領的英國軍隊。英軍有六萬八千人馬,火炮一百五十五門,駐紮在布魯塞爾南邊的一塊高地上。十七日,拿破侖率部抵達高地前沿,本欲當即發動進攻,豈料天公不做美,忽降大雨,進攻不得不推遲。這就給了威靈頓公爵爭取援軍的大好時機。

  十八日上午十一時,戰鬥在滑鐵盧南邊的田野打響。拿破侖先是用榴彈炮轟擊敵陣,緊接着就命令步兵和騎兵聯合發起衝鋒。可是,雨後道路濕滑,泥濘遍地,步兵和騎兵難以相互配合,四次衝鋒均被擊退。傍晚時分,拿破侖下令再次發起攻擊,眼看就要突破敵軍防線。就在此時,側翼的樹林中出現一股黑魆魆的人馬,拿破侖以為是部將格魯希趕來增援,豈料卻是布呂歇爾率部增援英軍。這樣,英普兩軍兵合一處,近十二萬人馬,反守為攻,立時使法軍陷於兩面受敵之境。疲於奔命的法軍終招架不住,期待中的格魯希人馬又未趕來,不得不丟盔棄甲倉皇逃命。自恃雄才大略、戰無不勝的拿破侖就這樣在滑鐵盧一敗塗地。但英普聯軍窮追不捨,很快再次威逼巴黎。拿破侖遂於二十二日又被迫宣布退位,其烜赫一時的軍事和政治生涯從此終結。最後,他被流放到大西洋中荒涼的聖赫勒拿島,於一八二一年客死在那裏。

  為時三天的滑鐵盧鏖戰結束,雙方均損失慘重。法軍傷亡二萬七千人,聯軍傷亡二萬三千人。長僅兩公里的戰線真可謂血流成河、屍橫遍野。目睹這一慘狀,連威靈頓公爵都淚流滿面,慨嘆「勝利是除失敗之外最大的悲劇」、「但願這是我一生最後一戰」。這場戰鬥雖然戰線短、時間也短,但卻是「決定歐洲命運之戰」。拿破侖帝國從此覆亡,封建王朝在法國再次復辟。

  今天的滑鐵盧,戰爭的痕跡雖已不多,但戰爭的記憶還是大量保存下來。其中,最有名的是鐵獅山。鐵獅山位於古戰場南邊的一片開闊地上,高約五十米,是為紀念當年隨從英軍參加滑鐵盧戰鬥的荷蘭奧蘭治親王修建。這位王子作戰英勇,身負重傷,但卻不下火線,被荷蘭人尊為「民族英雄」。戰後的一八二○年,荷蘭國王威廉一世下令,在他負傷之地修建一座紀念碑。於是,就發動荷蘭和比利時的婦女用柳條筐從兩公里外背來三十餘萬立方米的黃土,堆成這座圓錐形的小山丘。沿着山側的二百二十多個台階拾級而上,環繞山頂的平台走一圈,古戰場的原野盡收眼底,四處散落着英普聯軍罹難將士的墓地。法國官兵陣亡最多,用法國大文豪雨果的話說,「整個地區都是法軍的墓地」,但而今卻不見他們墓地的蹤跡。這也許正應了人們常說的那句話:敗軍死無葬身之地。

  這座山丘紀念碑的點睛之筆在山頂平台的中央。那裏聳立着一尊長四點五米、高四點四五米、重達二十多噸的鐵鑄雄獅。拿破侖叱吒風雲之時,曾把一八○五年打敗俄奧聯軍時繳獲的幾百門大炮熔化,在巴黎修建祝捷的旺多姆圓柱。

  這次,獲勝的英普聯軍看來也是如法炮製,把法軍丟棄在滑鐵盧戰場上的槍炮收集到一起,熔化後鑄造成這尊雄獅。雄獅的右前爪緊緊抓着一個圓球,據說是象徵拿破侖征服世界的野心。雄獅面朝法國方向,似在怒吼,又似在狂笑。怒吼據說是表現拿破侖發動戰爭時的狂妄,而狂笑則是嘲弄他的魯莽行動最後以失敗告終。

  走下山丘,下面有一座滑鐵盧戰役紀念館。在這座外形酷似倒扣鐵桶的白色建築裏面,環形的牆壁上繪製有一幅滑鐵盧戰役全景油畫。油畫由著名畫家路易.杜默蘭帶領一個團隊於一九一二年製作,長一百一十米,高十二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畫作之一,栩栩如生地描繪了滑鐵盧鏖戰的壯烈場景。也許因為畫家是法國人的緣故吧,從畫作中很難看到褒貶戰爭任何一方的筆觸。

  紀念館的對面,有一個小型電影院,終年放映一部為時十五分鐘的電影《滑鐵盧戰役》。看着那萬千人馬倒地慘死、無數輜重遺棄滿地的慘烈景象,令人不禁產生猶如親臨兩軍搏殺現場之感,發出「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慨嘆。

  離開鐵獅山,在古戰場南部有一個名叫卡尤的農場,這裏的一幢二層小樓,曾是拿破侖的臨時指揮部,現稱「拿破侖紀念館」。小樓只有五個房間,其中一間叫「皇室」,擺有一張行軍床和一些生活用品,作為皇帝的拿破侖當年曾在這裏度過一個夜晚。另一間是餐廳,裏面擺放着拿破侖指揮戰鬥時曾用的地圖桌。在一個叫做「輕騎兵室」的房間,展放着拿破侖指揮作戰的軍刀和望遠鏡,還有一具法國輕騎兵的骷髏。這些展品是否是當年的實物,說真心話,我不大關心,我想了解的是,拿破侖失敗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麼?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說,他為確保皇位,匆忙作出這次征戰決定,行事魯莽,準備不足,沒有不敗之理。有人說,他剛從厄爾巴島歸來,部隊倉促組建,缺乏訓練,指揮不力,槍械和彈藥不足,總體戰鬥力不強。也有人說,他過於自信輕敵,戰略判斷失誤,沒有料到威靈頓公爵會在滑鐵盧頑強抵抗,更沒有料到普魯士軍隊在關鍵時刻趕來增援。還有人說,戰前突降大雨,整個滑鐵盧變成一片泥淖,使他的部隊喪失用武之地,這真有點「天滅於他」的味道。不同的說法,着眼點不同,看來都有一定道理。

  作為拿破侖在這場戰爭中主要對手的威靈頓公爵,當年把其參謀部設在滑鐵盧一個叫老博登海姆的馬車店。那是一座建於十八世紀的二層小樓,現闢為「威靈頓公爵紀念館」。他其實在這裏只過了一夜,籌劃對付拿破侖的戰法,並起草了準備向英國政府報捷的報告。紀念館內展示着英軍的各種武器、軍裝、文件,保存着荷蘭國王在戰後封他為「滑鐵盧親王一世」的詔書。他不但得到滑鐵盧周圍一千零八十三公頃土地和森林作封地,他還被任命為派駐法國的歐洲聯軍總司令。

  拿破侖曾自命為「征服者」,而威靈頓公爵則被譽為「征服者的征服者」。英國人就這次戰爭創造了「meet Waterloo」(遭遇滑鐵盧)這樣一個英文新詞,收錄在新編的英文字典中。「滑鐵盧」本是一個荷蘭文和拉丁文的合成詞,意為「林邊濕地」,但在這個英文新詞中,它卻被賦予新的含義,成為「慘敗」的代名詞。 (上)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