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香港笙會成立

時間:2016-08-27 03:15:50來源:大公網

  圖:郭承祖指揮笙樂團演奏《冬獵》

  「笙.意.象」,是香港笙會成立的音樂會。香港笙會是香港首個笙簧專業音樂組織,成立的頭炮活動邀來新加坡及上海的笙樂組織,在香港舉辦三地笙簧音樂交流周。實質公開活動,只有兩天,都安排在香港演藝學院。首天上午是新加坡華樂發展的講座,晚上是三地笙簧交流音樂會,第二晚是香港笙會成立音樂會。

  周凡夫 文/圖

  作為中國傳統樂器的笙,歷史可追溯到遠古殷朝,甲骨文中便有不少有關笙的記載;在傳統樂器的「八音」分類法中屬於「匏」(瓜)類,就發音原理而論,則是簧發音的吹奏樂器;相對於拉弦、彈撥樂器來說,可以說是「冷門」得多的樂器,儘管發展到今日,已有高、中、次中、低等各類笙簧樂器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樂器家族,但就香港演奏的團隊人才而言,仍是近年才逐漸增加,香港笙會的出現,既是這股力量漸增,亦是集結香港笙簧人才以求帶動笙簧音樂發展的結果。

  香港笙會堂堂之陣

  就六月二十一日場刊上所列參演名單,香港笙會的人數共二十四人,堪稱堂堂之陣,以當晚由會長郭承祖指揮二十三把笙所奏,開場曲《廣東音樂名曲聯奏》,及音樂會壓軸,聯同新加坡合笙樂團組成四十二人的陣容演奏張之良的《冬獵》,合奏效果頗為不俗,較預期確是好得多。但論演出效果和最能展現笙簧樂器特色,仍是上半場壓軸所奏,一氣呵成的組曲《夜夜欠笙哥》,這原是香港作曲家伍卓賢將無伴▉奏合/湊合▉唱團「一鋪清唱」的同名音樂劇改編,以五把笙演奏的重奏曲,不僅將笙簧樂器的表現力和重奏呼應發揮得很好,香港笙會五位「主力」分先後出場演奏外,還要齊▉聲納/聲吶▉喊,「高潮」時更要放下樂器,戴上墨鏡,拿起「武器」從座位「跳」出來,一如「社團人物」,拿着「機槍」互「掃」……現今作為演奏家,樂器演奏專業技術要高,還要「玩得」、「演得」,音樂家真的是不易為,亦可見得音樂的跨越性,音樂的邊界已難劃分了。

  初生之犢前途無限

  當晚最為意外的是三個笙獨奏節目,三名香港年輕演奏家都有讓人眼前一亮的表現。仍在香港演藝學院攻讀深造文憑的茹健朗將帕格尼尼用小提琴演奏的第十三號隨想曲《魔鬼的笑聲》改編以笙演奏,奏來不僅技術乾淨明晰,而且很能發揮笙簧的音色變化來展現獨特的效果,呈現出與小提琴原曲很不一樣的韻味;今年剛在香港教育學院畢業的蘇諾培獨奏他自己創作的作品《兩極》,有很強的創意技巧,激情的快板與緩慢的抒情樂段所形成的大幅對比,一如標題所示,八分鐘的音樂,從內容到技巧,都扎實動人;至於年僅十五歲的中三學生陳毓晴,獨奏劉瑜的《蝴蝶戀花》,奏來信心十足,氣息平穩,已有大將之風,七、八分鐘的音樂,奏出了鮮明的音樂形象變化,如非目睹,一定以為將他的年齡搞錯了。

  上海笙樂團未能登場

  難得的是,這三名年輕笙樂手的老師,曾在香港中樂團擔任笙首席三十年之久的鄭德惠,亦以嘉賓身份在上半場演奏了一中一西兩首改編曲:巴赫的G小調奏鳴曲(BWV1001)的柔板,和陳大偉編曲的《小河淌水》,都是長僅三、四分鐘的小品,但都奏出了獨特的魅力,前曲的管風琴般聖詠氣象,和後曲民歌韻味的抒情性,很有對比效果,亦很有示範作用。

  另一嘉賓演出節目是下半場開場,由自香港前往新加坡華樂團擔任全職樂師的鄭浩筠指揮新加坡合笙樂團,以二十把笙加兩位敲擊樂手的陣容演奏趙俊毅所寫的《舞動情懷》,是重奏版的世界首演,樂團以扇形擺位,採用很鮮明的探戈節奏來創作的音樂,以節奏動力來推進,很有特色。

  遺憾的是,參與這場音樂會的表演嘉賓,還有上海音樂學院翁鎮發笙樂團,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中國傳統改良笙的重奏樂團,奈何卻因為種種原因,笙團來到香港,仍因未能趕及辦好工作證無法出場,除壓軸樂曲《冬獵》未能如期以內地、香港,以及新加坡三地的形式演出,亦要取消由該團負責演奏的,改編自韋華第的《福利亞舞曲》(La Follia)。

  話說回來,上海笙樂團未能出場,其實只須取消這一首樂曲便好,但當晚不知何故,卻將原安排的節目「大兜亂」,結果出現「頭重腳輕」的失衡現象;上半場奏六首樂曲,音樂長約四十二分鐘,加上過場合共約五十二分鐘,但下半場卻只有三首樂曲,音樂共長僅十三分鐘,加上過場亦只有二十四分鐘;也就是說,上下半場的節目,在時間長度而言很不平衡,不知道何以致此。

  萬事起頭難,成立一個新組織,初試啼聲,只須事後多作檢討,查找原因改進,即會進步。其實,更重要的是笙簧樂器要發展就成立音樂會的曲目情況來看,便可以見出關鍵問題所在。笙簧樂器儘管歷史悠久,但能發揮現代笙樂的傳統作品,確是有限,如何鼓勵有更多作曲家投入,為其實他們不一定熟悉的笙簧家族來度身創作有分量有水平的作品,便是很重要的事,作為會長的郭承祖任重道遠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