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木帛」檢視人與自然的關係

時間:2016-08-24 03:15:51來源:大公網

  圖:林敬庭

  【大公報訊】記者郭雨南報道:「Marble,Print & Clay」聯合創辦人、本地青年藝術家林敬庭個展「木帛」今日(八月二十四日)下午四時在香港視覺藝術中心開幕。該展覽以木棉為主題,描繪他對木棉的思量與探索。

  林敬庭於個展開幕前接受大公報記者約訪。他介紹,「竹帛」是古時以竹製成書卷來作文字記錄,而此次展覽中「木帛」則以木棉樹為元素的版畫製成的圖像記錄,探究木棉的歷史文化以及當代處境。他說:「『木』與『帛』連結即成棉,我想通過作品來檢視我與自然之間的區隔,並探究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木棉是一種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生長的落葉大喬木,樹幹粗大,樹幹基部密生瘤刺,以防止動物侵入。每年二至四月先開花,後長葉,花冠五瓣,倒卵形狀。花後結橢圓形碩果,之後果實會裂開,內裏的卵圓形種子連同由果皮內壁細胞延伸而成的白色棉絮會隨風四散。

  重塑人們當下心境

  林敬庭作品圍繞木棉樹的棉、樹幹瘤刺、花蕾和花等特徵:「木棉樹是非常大的樹種,它有力量,是生命之樹。我希望透過木棉來追溯過往的文化,重塑人們當下的心境。對我來說它是一種值得信賴的存在,我想用作品來傳達這些,將信息表達出來。」

  林敬庭喜歡注視着筆直高大的木棉,看着它在四季裏的不同變化,因此其生活的環境就是他的創作靈感。「我想通過木棉樹來介紹自己,中學時期,當時我最想讓人了解的自己與我讓人了解自己的方法有着很大的落差。雖然我知道人與人之間要真心才能連繫到愛,不過回想當時我沒有拿出最真心的狀態與朋友交往。後來經過在大學的慢慢整理,連結到自己和木棉樹的所有故事,我知道讓我連繫到愛的方法就是將我的故事以木棉樹的方式表達。」而這種想法也反映在他第一展區內以「木棉說」為主題的系列作品裏,他以平版畫的形式,描繪了木棉四種不同的形態,展現四季不同風情,感受其明顯的變化特徵,表達林敬庭對木棉最美的印象。

  邀小朋友想像創作

  展廳中第一展區是獨幅平版畫,以木棉乾花印製,展示出木棉的種種形態。而第二展區林敬庭於長紙卷上印上木棉形態,讓小朋友發揮想像,自由創作:「孩子們與自然的區隔很可能是最少的,他們的夢就如同他們畫在樹上的圖畫。我希望這些美夢都能夠由木棉去傳送,最後成真。」

  在孩子們的繪畫中,包括拿破侖歷史,或自然彩虹景色等的創作。這些創作在木棉老樹倒下後顯得分外重要,寄託對木棉生生不息的盼望。「我在後山做老師,會帶孩子們出去寫生,觀察、感受木棉樹,並且會告訴他們木棉的特徵、故事。這次展覽我讓他們自己創作,所以作品中有很多特別之處,比如木棉很高,所以在其中畫上蹦床,可以跳到樹的頂部;或我提到木棉很古老,孩子就會畫恐龍在上面,想像力非常豐富。」

  第三展區以裝置藝術和林敬庭舊作為主,其中一個系列以「木帛書」為主題,林敬庭認為樹可以記錄環境、人際關係和文化價值,人們可以從對樹的觀察中去感受身邊的變化。這一系列將其作品繪於圓柱之上,記錄木棉的形態、狀態。

  另一系列的裝置藝術主題為「回憶的入口」,二○○九年,全港最大木棉樹王,大埔的一棵一百三十歲的木棉古樹被砍,而這也成為描繪木棉系列作品的契機,「在大埔讓我認識那裏的參天大樹,也看着當時在運頭里最大的一百三十歲木棉樹被砍掉,引發我不斷的創作。」這系列作品將通過視頻等展現於觀者眼前。

  林敬庭個展「木帛」八月二十四至二十九日在中區堅尼地道7A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舉行(二十四至二十八日展至晚上九時,二十九日展至晚上八時)。九月一日至十月二十二日,「木帛」展品將在大埔露屏路10號香港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展覽廳(B2-P-01)繼續展出。查詢詳情可瀏覽臉譜專頁:www.facebook.com/events/673222549547518。 (圖片由林敬庭提供)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