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祖母的三伏天美食/陸琴華

時間:2016-08-23 03:16:01來源:大公網

  祖母還在世時,到了伏天我們整天跟小尾巴似地圍着祖母團團轉,那時暑假不像現在內地的學生要參加什麼文化補習班,更不用參加什麼藝術培訓班,一個暑假裏五六十天除了做老師布置的那少量的暑假作業,別的實在找不出要做的事來。

  有一天,我被悶熱的天氣蒸得滿臉是汗,祖母替我把臉上的汗擦去,說:「包餑餑吃啊!」

  餑餑就是餃子,那時正是頭伏天,一年裏剛要熱的時候,我想過年時才會吃餃子,伏天吃什麼餃子呢?是不是家裏來了重要的親戚?祖母就笑,把一個密封的大塑膠袋提出來。那袋子鼓鼓的,透過薄薄的白色塑膠,袋子裏面都是些黑黑的、像是草的東西。祖母說:「乾麻菜。」祖母一輩子沒出過遠門,說的都是我們那兒的方言土語,這麻菜也就是馬齒莧。別看這黑黑的麻菜不起眼,可都是祖母上一年夏天準備的。祖母把從地裏挖來的一堆又一堆的麻菜洗淨,丟在開水鍋裏煮。待鍋裏的麻菜都蔫了,祖母就用大漏勺撈出,放到早已準備好的簾子上晾曬。曬乾了的麻菜被祖母當成寶貝似的裝在密封的塑膠袋裏收起來,只等來年伏天好包餃子吃。餃子餡還不只這些乾麻菜,還有粉絲,以及乾蝦子等。那些乾蝦子紅紅的,跟麥糠似的都不大,也是祖母上一年準備的。總之,伏天裏吃餃子,不是祖母一時興起,而是早有準備的。

  一年當中的三伏天也不過三四十天,我們吃着祖母的乾麻菜餃子,不知不覺頭伏的十來天就過去了。到了二伏天,我們吃什麼呢?

  「吃過水麵,嚼根苗菜,即藕之新嫩秧也。」這是明代劉若愚《酌中志》的一句話,這本書記述了一些皇帝、后妃及內侍的日常生活、宮中規則及飲食、服飾等方面的東西。祖母扁擔長的一字都不認識,不要說沒讀過《酌中志》,就連聽都恐怕沒聽過。可是祖母在二伏天到來的時候,便跟皇宮裏一樣做水麵。我們想吃窄一點的水麵,祖母就把長長的麵皮切成米粒窄的麵皮。我們要是想吃寬一點的水麵,祖母就把長長的麵皮切成拇指寬的麵皮。不管什麼樣的麵皮,一律都是清水麵,鍋裏不放一丁點兒油,甚至連一點丁兒鹽都不放。鍋裏的麵皮被開水煮沸了,祖母迅速撈起放到有涼水的盆裏,然後用筷子再把這些麵皮一一盛到大白碗裏。哎呦,清水麵有什麼吃頭啊?正當我們迷惑不解的時候,祖母就在桌子中央放一大碟麵醬,愛吃辣的,桌子上還有辣椒粉;愛吃香的,桌子上還有芝麻粉。拌上這些作料,不油,不膩,不腥,不吃得人肚大腰圓才怪呢。當然了,這些拌水麵的作料也都是祖母上一年準備好的,比如那盆麵醬就是祖母上一年夏天曬好了的。

  二伏過去了,剩下的三伏又吃什麼呢?祖母自然還會變出花樣弄點美味讓我們感受三伏天的美好。如果頭伏二伏的一些食材都是上一年準備好了的,到了三伏就不用操這麼多心了,烙餅和雞蛋等都是臨時興起。只是祖母把和好的麵糊醒個把小時就可以了。現在我看到一些人做烙餅攤雞蛋都是在平底鍋裏完成的,祖母卻是在圓底鍋裏做成的。可祖母照樣把烙餅攤雞蛋做得味美至極,讓我們喜歡不已。

  「頭伏餑餑二伏麵,三伏烙餅攤雞蛋。」小時暑假,一路吃來,不知不覺伏天就過去了。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