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被欣賞之腳/魯 人

時間:2016-08-20 03:15:53來源:大公網

  今日是很講「顏值」的時代,尤其是女性的「顏值」,是頗能換實惠的。其實,女人除了「顏值」,腳也是頗得男人關注的,而且從古至今未變過。古時候,中國婦女的纏足與西方延續至今、並為全世界女性追捧的高跟鞋一樣,是一種審美。

  纏足的起源至今沒有準確的考證,流傳甚廣的說法是源自南唐的李煜。李後主的南唐朝廷偏安於江南一偶,在北方的大宋虎視眈眈的兇光中,隨時有亡國之虞,後主卻並未思卧薪嘗膽,只是終日浸淫於末世的聲色之中。

  傳說,一次,李煜扮着公子哥模樣泛舟秦淮河上,忽聞河畔飄來悠揚甜美的歌聲,他尋聲覓去,原來是一妓院的歌妓,芳名窅娘。這窅娘本出自官宦人家,只因家道衰敗,淪落風塵。後主心生憐愛,納為宮嬪。一天,他們同遊御花園,後主見滿塘婷婷的荷葉搖曳,突發妙想,對窅娘道,若有人腳似紅菱於蓮花上舞蹈,豈不妙哉美哉。誰知說者無心,聽者卻上了心。那窅娘為報後主知遇寵愛之恩,便開始以帛裹腳,經過漫長痛苦的過程,生生裹出一雙三寸「紅菱」。後主自是喜歡異常,也對窅娘越發寵幸有加。於是,宮女競相模仿;於是,民間也競相模仿。

  高跟鞋的歷史應該比三寸金蓮短,來歷也眾說紛紜,一說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乃武大郎身材,為顯英武,便有人為他設計了一雙高跟鞋;一說仍是路易十四時,宮女們耐不住宮中的寂寞無聊,常溜去民間消遣,國王為約束她們無拘無束的行動,讓人在鞋上加了很高的跟,並令全體宮女一律改穿此鞋;再是說一位威尼斯商人常年在外,家中妻子年輕如蕾、貌美如花,商人怕她守不得枯寂的時光,為使她不良於行,安穩於空宅,便請人設計了一款跟很高的鞋。對於高跟鞋,宮女和商人的妻子最初都抗拒,但適應之後,更是大出風頭,於是,很快便風靡宮廷和上流社會,並變為時尚,今日更令世界每個角落的女性都愛不釋「足」。

  纏足產生於一個男人畸形的喜好,之後又深得男人的追捧,甚至許多文人墨客不惜筆墨大加讚美。蘇軾的《菩薩蠻.詠足》謂:「纖妙說應難,須從掌上看。」清代詩人袁枚在《答人求妾書》中說:「今人每入花叢,不仰觀雲鬟,先俯察裙下。」從中皆可窺古人審美心理。清代初雖曾禁纏,卻終未得逞,可見裹腳深得男人歡心。直至民國後一批受西方思想影響的文人對此深惡痛絕,大加鞭撻,纏足現象才慢慢減少,但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才徹底消失。高跟鞋過高過細對腳部都是傷害,這其實早有定論,但至今女性們仍在將鞋跟增至令腳備受傷害的高度,高跟鞋不但未被深惡痛絕,反愈加風靡,被冠以時尚,使它看起來彷彿是一種全社會的審美習慣,這倒是頗耐人尋味的事。

  欣賞「顏值」是一種審美,本無可厚非。可欣賞到要將一種自然的狀態以病態和近於病態的方式呈現,就讓人質疑這欣賞的境界和目的了。纏足先是自願,後變得近於強制;高跟鞋則先是強迫,後以時尚美名,使女性心甘情願地去摧殘自己的雙腳。其實,一些事不管形式上是強迫還是自願,換個角度說,也不過是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不尊重。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