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末民初,北京的社會風氣漸趨開明,允許戲曲界的女演員上台公開演出。於是,大量的女性演員,風起雲湧,粉墨登場。一時,吸引了北京城鄉的廣大觀眾,各大戲院競相邀請,風頭幾乎壓倒原來的男性演員,被稱為「陰盛陽衰」。她們的票房號召力極大,連「一代宗匠」譚鑫培也自嘆不如。在這大量優秀的女演員中,最受人歡迎的當推鮮靈芝與劉喜奎二人。她們在藝術上你追我趕,競爭激烈,互不相讓。因而,當時人們戲稱她們之間的「打對台」為「鮮劉大戰」。
鮮靈芝與劉喜奎,都是既能唱梆子、又能唱京劇的名角。尤其是劉喜奎,她成名最早,曾被稱為「菊國」的「文艷親王」,還是「坤伶十美」之首。有些崇拜劉喜奎的戲迷,竟還為她創建了「劉教」,奉她為「劉教」的「教主」。
劉喜奎(一八九四年至一九六四年),生於天津,八歲學藝,九歲登台,初學京劇武生與老生,十歲拜毛毛旦為師,改學河北梆子青衣、花旦。先後在哈爾濱、上海、天津、海參崴演出,一九一三年到北京,既唱梆子,又唱京劇。因姿容秀美,扮相極佳,崇拜愛好者眾多,每演必滿,演出劇目以《鴻鸞禧》、《辛安驛》、《蝴蝶夢》、《打金枝》等最受歡迎。在此基礎上,善於編導的著名演員楊韻譜主動與她合作,為她排演了時裝新戲《新茶花》、《黑藉冤魂》、《宦海潮》、《煙鬼嘆》等劇,改革創新,得到了廣大觀眾的好評,一時譽滿京、津。尤其是學界青年,反映強烈。當時,天津南開大學的同學們,常去觀賞劉喜奎的演出。南開大學同學們所組建的「新劇團」,還常邀請楊韻譜等幫助指導排練,從而與劉喜奎的戲班建立了很為密切的關係。劉喜奎作為有新思想、第一個排演新戲的女演員,受到了劇界內外的敬重。
演技出眾、出類拔萃的劉喜奎,在社會上的影響越來越大,也引起了一些政界與軍界的頭面人物的垂涎。其中如袁世凱、曹錕、段祺瑞等北洋軍閥的頭頭,都艷羨劉喜奎的美貌,千方百計想納其為妾,均未如願。特別是「辮帥」張勳,更是死皮賴臉的從濟南追到北京,從天津追到徐州,想以其惡勢力來脅迫劉喜奎就範,威脅利誘,許以重金,但終未得逞。可是,劉喜奎為了躲避這些權勢人物的糾纏,只能夠東躲西藏,不能正常的登台演出。後來她索性改名換姓,隱居鄉下,從此銷聲匿跡,不再上台演出。
鮮靈芝,成名於劉喜奎之後。她深知想與劉喜奎抗衡,必須要有自己的新戲。於是,她也邀請了楊韻譜,為她排演了時裝新戲《恩怨緣》、《一念差》、《仇大娘》等劇目,開始引人矚目,被稱為「香艷親王」以及「坤伶三傑」之一。這就不可避免的和劉喜奎形成了爭奇鬥艷的局面,時人便稱為「鮮劉大戰」,也有「鮮劉並艷」之說。當然,這樣的藝術競爭,對於戲曲藝術的繁榮發展,還是起着積極的推動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