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歌德與席勒的友誼/高秋福

時間:2016-08-18 03:15:55來源:大公網

  圖:歌德與席勒的棺木,至今仍然並排安放在一起/作者供圖

  歌德與席勒的接觸更加頻繁,相知更加深透,他們不但相互競賽一般地寫詩,還創作小說和劇本。歌德在寫作小說《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的過程中,邊寫邊將手稿送給席勒閱讀。席勒閱後,坦誠地提出修改意見,令歌德深受感動。同時,他多次敦促歌德要盡早將史詩《浮士德》完成。歌德則建議席勒繼續戲劇創作,並答允劇本寫成後首先在他主管的宮廷劇院上演。戲劇創作之筆擱置近九年之後,席勒重新煥發出強烈的創作激情,於一七九九年完成以德國三十年戰爭為題材的歷史劇《華倫斯坦》三部曲。歌德當即將其第一部《華倫斯坦的營盤》安排上演。此後,席勒不顧病痛,又相繼完成《瑪利亞.斯圖亞特》、《奧爾良的姑娘》、《圖蘭朵,中國公主》、《墨西拿的未婚妻》、《威廉.退爾》等多部劇本。其中,以中國傳奇故事為題材創作的《圖蘭朵,中國公主》,是根據意大利劇作家戈齊(Carlo Gozzi)的原作,僅用兩個多月的時間就改寫完成的。為將這些劇本及時搬上舞台,歌德擔任榮譽導演和顧問,親自安排排演,甚至張羅服裝、選定音樂、分配角色。因此,人們後來說,歌德用自己的光輝照耀了席勒這個晚輩劇作家,促使德國戲劇事業走向復興和繁榮。

  一八○五年四月末的一天,患有腎炎的歌德抱病前去探望纏綿病榻多日的席勒。席勒掙扎着從病榻上爬起來,堅持到劇院去看演出。歌德很高興,欣然陪同前往。豈料,這竟是兩位偉人最後一次晤面。五月九日晚,借藥物支撐着身體寫作的席勒,在離寫字枱不到兩步之遙的地方突然倒地,溘然長逝,年僅四十六歲。    

  歌德得悉摯友不辭而別,雙手蒙住眼睛,泣不成聲,他對友人說:「現在我失去了一位朋友,也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身陷巨大的悲痛,歌德幾個月不能正常寫作。直到八月十日,他才忍痛組織一次追悼會,會上演唱了席勒的著名詩篇《大鐘歌》。歌德為這首長詩撰寫了一首收場詩《席勒大鐘歌跋》。他在追懷席勒坎坷而輝煌一生的同時,稱頌他「向最高境界奮身追求」,創作了「許多豐富多彩的深刻作品,提高了藝術和藝術家的價值」。

  席勒的遺體起初安葬在當時魏瑪唯一的公墓聖雅各教堂墓地。十多年後,魏瑪廢棄聖雅各教堂公墓,開闢現在稱為「歷史公墓」的新墓地。在被廢棄的亂墳岡中,人們後來發現二十多個顱骨。因為席勒身材高大,人們認定其中最大的一個必定屬於他。歌德聞訊,就將那個顱骨捧回家中暫時安放,隨後託人製作了一具橡木棺槨,於一八二七年十二月將亡友「那銘刻着神思奇想的顱骨」重新安葬。鑒於席勒在一八○二年獲封樞密顧問,榮升為貴族,這次被安葬在「歷史公墓」中的「公侯墓穴」。一八三二年三月二十二日,歌德病逝,根據他的身份和遺願,遺骸也安葬在「公侯墓穴」,與席勒長眠在一起。歷經一百八十多年的滄桑,我們現在看到,在幽暗的地下墓穴中,席勒與歌德的兩具同樣大小的棺木仍然並排安放在一起。不過,德國朋友相告,席勒的棺木中原來成殮的那塊顱骨,後來驗明不是他的,已被拿走。現在,他的棺槨實際上是空的。而在牆角下,擺放着一座他與歌德的半身雕像,二人比肩而坐,還像生前那樣親密。據說這是歌德生前特意安排的,表示他同席勒的友誼永世不渝。

  席勒同歌德結交十年,兩人攜手合作,使德國文學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歌德與席勒這兩個光輝的名字,在文學史上,在億萬讀者的心目中,永遠連結在一起,密不可分。因此,前來陵墓拜謁的人終年不斷。他們用不同的語言呼喚着歌德和席勒的名字,殷殷情深。

(下)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