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一飯之恩/祝 之

時間:2016-08-17 03:16:02來源:大公網

  吃飯是生理需要,在物資充裕的社會,本屬平常事。現代社會充滿了複雜性,平凡的飯食中,又蘊含着不平凡。

  一飯之恩,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助漢高祖打天下的大將韓信,曾有過窮困潦倒的時候,其時常往釣魚,想着釣到了,那一餐便有東西填肚子了。只是,魚不都依從人願,並不是天天上鈎的。那河邊,有眾多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漂母,當中一位,給韓信施飯。韓信感激,被封為齊王後,命人送酒菜給那漂母,又送她黃金千兩,感謝她當日的「一飯之恩」。

  一個「現代韓信」故事是這樣的:一位洋漢在電視上說,他很想多點了解東方文化,早年隻身到台北,不懂中文,找不到工作,帶來的有限的錢差不多用光。有一天,他走在街上,正苦惱着身上僅餘的些許零錢,能買到什麼既便宜又能果腹的食物之際,面前出現一位老婦,她從嘴巴裏艱難地吐出兩個英文字「come,cook」(來,煮),並以雙手湊近嘴巴作進食狀。洋漢頓時明白,這位阿嬤(在台灣稱老婦為「阿嬤」)有一副好心腸,不在意面前的陌生男子是好是壞,以她所識的有限的幾個英文單字,請他跟她回家吃自己做的飯。洋漢雖然感到唐突,但實在太餓了,也就一個勁兒跟她回家。這是他有生以來吃過的最美味的一餐。如今,洋漢在台北已成為大學學者,中文造詣比不少台灣人更好,他說:「自那天起,我覺得阿嬤這類人是台灣最可愛的人。」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好的運氣令人羨慕,而戰勝厄運則更令人驚嘆。」戰勝厄運,不論韓信和那洋漢,「一飯之恩」在他們背後所作出的推動力有多大,肚子餓極的他們,感受比誰都清楚。

  在同一個電視節目裏,另一個洋漢說,他不明白華人鄰居見面時,為何總要問「吃了沒有?」他認為個人吃飯與否,純屬私事,用不着告訴別人「吃了沒有、吃了些什麼」。

  中國古時戰亂頻仍,老百姓顛沛流離,有飯吃,幾千年來被視為頭等大事。即使在太平盛世,見面問句「吃了沒?」是一種關心,有「我但願你幸福」的仁愛含義,無涉於干預別人私事。在英語世界裏,例如在英國,天氣變化多端,中午烈日當空,下午可以大雨傾盆。人們見面,總愛以天氣打開話題,這與中國人問人「吃了沒?」其實都有共通點。

  韓國一套劇集,講一位女鞋匠不懂得做鞋的關鍵技巧,鞋老做得不好。朋友帶她走訪偏遠鄉間一位老鞋匠,後者請她吃了一頓飯,只有最簡單的稀飯鹹菜,卻令她醍醐灌頂,明白到做鞋往驕奢方向想是永遠做不好的,衣服寬一丁點窄一丁點,可以不以為意,鞋子有丁點不合適,走半步路腳趾也痛極難當。那頓「最原始」的果腹食物─稀飯鹹菜,女鞋匠沒齒難忘。

  祝之也曾受過一位相識二十載的同事邀請,到她家吃她做的飯。對於請人回家吃飯,一般香港人與內地人看法不同,內地人不大介意,港人可能一來嫌自己住所狹小,且尚有家人在,不方便招待朋友回家,其實更多的心態是學洋人講「私隱」,好些港人在一幢樓住上了十數年,鄰舍姓甚名誰,可以完全不知道,出入也不打個招呼。請友好吃飯麼,多數去外面食肆解決。那天祝之看着同事做飯,她原是大學的藝術教師,做飯就像做藝術品一樣,弄得井井有條。同事來自杭州,杭州有西湖,杭州也是歷來中國禪宗的重地。祝之吃過那頓飯,想起西湖之「美」,也想到禪宗之「善」。

  油麻地一家點心店,每周一次給長者派免費飯,但見公公婆婆領完飯,坐在對面公園開心果腹。香港其實不只油麻地有施飯食肆,深水埗、荃灣、灣仔,也常有燒臘店、麵包店、咖啡店給老人派免費餐,功德無量也。

  印度有家食肆,女店主在店門外放個冰箱,把每天剩菜放進去,讓窮人自行開冰箱拿取。此舉感動了一些人,有人也常把自己的剩菜拿來放進這個冰箱濟貧。

  飯恩,反映高尚情操,在冷漠的世界裏添加了點滴暖意!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