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汪曾祺著《人間草木》,天津人民出版社二○一四年四月出版/網絡圖片
在我的印象中,中國近代文學史上那些有名的作家,幾乎沒有一位不曾在北京或長或短地住過一段日子。老舍和汪曾祺不必說了,連郁達夫這個浙江人,對北京也有莫名的好感,以至於在《故都的秋》一文中,寫自己千里迢迢地,從杭州到青島再到北京,只是為嘗一嘗那裏清與靜的秋味。
《故都的秋》曾在中學課本裏出現過,我很記得其中有一段細節描寫,提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初讀時覺得奇怪,為何是青天而非藍天,又為何是飛聲而非哨聲?後來有次在北京,約了朋友在鼓樓和後海附近閒逛,不知怎地轉到一條不知名的巷子裏,忽而聽得一聲哨,抬頭,見呼啦啦一叢鴿子從那高處房簷上掠過,又快又乾脆,再看那夾在灰瓦之間的一帶天空,可不就是青色?
北京的秋天,不單郁達夫鍾意,老舍也喜歡。這位自幼在胡同裏長大的名作家,曾寫過一篇散文,取名《住的夢》。文中,他想像自己若是哪天有了錢,能自由選擇住處,會在不同季節選擇不同城市。春天,他去杭州;夏天,他去成都;冬天,可能選香港;秋天,必須要留給北京。
他在文中說:「天堂是什麼樣子,我不曉得,但是從我的生活經驗去判斷,北平之秋便是天堂。」這話,應是再高不過的讚美了。
老舍說北平秋天妙,妙在不熱不冷,妙在吃食豐富且飽滿。說到吃,則不得不提汪曾祺。汪是江蘇人,二十八歲的時候去了北京,此後大半生在北京度過,文字也染上了京味,無怪有人將他稱作「京派作家」。汪曾祺有一本散文集,名叫《人間草木》,其中四十多篇文章,專談草木魚蟲等生活雅趣,煙火氣十足。其中有一篇談及北京三烤,烤肉,烤鴨,烤白薯,說它們是北京吃食的代表。
烤鴨不必多說,烤肉和烤白薯也是北方慣見的。烤物,尤其在冬天,特別能給人溫暖的感覺,一來因為圍爐而坐暖和舒服,二來也因為炭火上的食物因蒸烤而生出的濃郁香味,與凜冽冬天窗外的落雪相對,格外令人心安。北島曾在散文《青澀記憶中的北京味兒》中提到北京一年四季不同的「味兒」,除了烤肉味兒之外,還說起冬天時的白菜味兒和煤灰味兒,以及夏天的槐花香味兒,等等。都說「睹物思人」,其實關於味道、關於聲響樂音的記憶同樣惹人心動。作家筆下的北京,便因了那些氣味、聲音及色彩,格外地予人熨貼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