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巴松管演奏家賴茨
香港小交響樂團邀得德國巴松管演奏家賴茨(Rácz)在八月中下旬來港進行三個層面的活動:先以「樂在咫尺」為題,舉辦巴松管大師班;繼而仍以「樂在咫尺」為題,舉行「賴茨室樂聚」與「小交」大、中、小提琴首席及其他音樂家齊演室樂;最後以「莫扎特巴松管協奏曲」為題,與樂團合演莫扎特《降B大調巴松管協奏曲》。
集演奏與教學於一身
賴茨現任瑞士蘇黎世交響樂團巴松管首席,並兼琉森音樂節樂團同一樂部的首席。演出之餘,亦熱衷教育,現任教於蘇黎世藝術大學。今次是他首度接受本港樂團邀請,透過上述三層活動,推廣巴松管的器樂藝術,而由於過去多年絕少有訪客來港推廣這種器樂藝術,他今次來港應該可以發揮積極作用。
先談由他主持的大師班。原來這個大師班是「小交」聯同香港演藝學院合辦,但並非閉門活動,而是公開的售票活動。賴茨將會在大師班上運用四首樂曲啟導新進,例如葛令卡(Glinka)的《巴松管與鋼琴奏鳴曲》。首先指出,這首奏鳴曲的原作是一首中提琴奏鳴曲,寫於一八二四至一八二八年間,是作曲家早期的成功之作,但這首奏鳴曲並沒有完全寫成,直至他逝世之時,他只完成了三樂章之中的頭兩個。第一樂章後來移植為巴松管奏鳴曲。葛令卡自詡這首樂曲是稱心之作,特別是他在曲裏的對位法極為巧妙。這方面或許留待賴茨在大師班上講解吧。
選奏浦朗克三重奏
至於他與另外幾位樂手合演的室樂音樂會,將會演三首樂曲,包括他與姚桑琳及貝桃娜合奏浦朗克(Poulenc)的《雙簧管、巴松管及鋼琴三重奏》。這是浦朗克寫於一九二六年的作品,並以此獻給另一位作曲家法拉(de Falla)。樂曲的首樂章是一個「急板」,雙簧管與巴松管在鋼琴的承托下,輪流展演華采樂段,恍似在訴說故事,而樂曲在A大調與A小調之間遊走,營造述說故事的張力。
浦朗克在樂曲的第二樂章裏刻意製造抒情而恍似處身田園的感覺。據他自稱,這個樂章既感甜蜜,亦略帶鬱悒。這首三重奏的終章是一個明亮活潑的迴旋曲。作曲家在這個樂章裏持續着前一樂章甜蜜的田園感覺,而最後以一種充滿喜悅的情緒作結。觀眾在欣賞時可以留意上述特色。
安排觀眾坐於台上
今次的室樂音樂會還有兩大特別之處。其一,音樂會固然是在台上舉行,但大會關閉台下的觀眾座席,而安排觀眾坐在台上,近距離而且在同一視線水平上觀賞,而不是像一般音樂會從台下翹望台上的演出。換言之,觀眾席如果放在台上,座位數目必然銳減。據悉,台上只可容納八十八個觀眾座位,連一百也夠不上。「小交」以虧大本的手筆舉辦這場音樂會,可謂用心良苦,而無非是要觀眾得到最貼身的視聽享受。
此外,據悉賴茨除了演奏外,還會在台上親自講解,與觀眾分享樂曲特色及演奏技巧。對觀眾來說,這是另一層的得益。
合奏莫扎特協奏曲
至於賴茨在港的最後一項活動亦即聯同「小交」合奏莫扎特《降B大調巴松管協奏曲》,亦是一場難得一遇的音樂會,蓋因一般音樂會縱然有木管協奏曲的演出,也大都限於長笛,或只是雙簧管或單簧管,而鮮有巴松管。
莫扎特在一七七四年(時年十八歲)寫成這首協奏曲。音樂學者認為,莫扎特一輩子可能寫過五首巴松管協奏曲,但無論此說是否真確,上述《降B大調》是唯一尚傳之作。單以管樂協奏曲而論,這首巴松管協奏曲是最早的作品,而其他管樂協曲反而在後,但可惜現存的巴松管協奏曲,就只有《降B大調》這一首,真是有趣。
這首協奏曲當然是一首三樂章的作品。第一樂章是一個奏鳴曲式,依例由樂隊先奏。第二樂章是一個緩慢而缺乏發展部的行板;此樂章的主題其後見於歌劇《費加洛的婚禮》第二幕開頭的詠嘆調。第三樂章是一個迴旋曲。
正如前說,巴松管協奏曲是一種少見於音樂會的曲種,而縱使莫扎特的《降B大調》是這個曲種最熱門之作,樂迷好應珍惜機會,來一個現場欣賞。
編者按:賴茨大師班、室樂會及與「小交」合奏的音樂會依次定於八月十七日下午三時在香港演藝學院演奏廳、十八日七時半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及二十日八時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